政策信息

活动预告

Policy Information

协会动态

中国航天“最忙发射年”,“成都造”打满全场!
2022-12-23 08:40:06







2022年是中国航天的“超级大年”。神舟飞天、夸父追日、墨子传信、天宫入轨……一个个重大航天项目在无垠的宇宙书写着中国式的独特浪漫,更长远的探索计划蓄势待发。

这场飞天追日的逐梦之旅中,“成都造”始终是航天强国版图中不容忽视的一块拼图。位于成都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下称“中电十所”),在这个“超级大年”里打满全场,贡献了多项设备与系统。


岁末年终

小布对话中国电科首席专家柴霖

讲述中国航天最忙发射年背后

成都航天人的拼搏与奋进

以及“成都造”和“制造强市”的闪耀光芒


▲中国电科首席专家、十所副总工程师柴霖




“十年磨一剑”


今年10月31日,我国迄今为止发射的最重载荷——梦天实验舱发射至预定轨道。由此,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形成“T”字基本构型,标志着我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迈出了重要一步。


随梦天舱一起升上太空的,还有一副Ka频段多波束相控阵天线,这副天线能向地面传输600Mbps速率的宽带数据。Ka频段天线是一个感知设备,配合问天舱内搭载的科学实验柜使用。就此,天线与实验柜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实验系统。


▲柴霖和他的团队


如同给空间站装上一部拥有各种APP的智能手机,载荷科学实验柜可以在太空环境下开展各项试验。做天基物联网的试验,把物联网搬到天上去;做天基的5G和6G试验,让卫星之间可以通过5G/6G传输数据;做天基的AIS实验,在低轨航天器上也能安装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这样功能叠加的硬件平台,让许多“不可能”在实验中逐步走进现实。


十年磨一剑

柴霖对今年的收获有着诸多的感慨——

这是十所空间站团队

艰苦奋战十年的成果

十年艰辛,一朝飞天


十年前的载荷基本都是单一功能载荷,比如气象卫星就不能做导航和通信。为什么不能一颗卫星同时有多种功能?能不能做国际第一个大型综合化载荷?中电十所的团队萌生出这样的想法,并开始申请立项推动。


十年后,中国空间站最大载荷留下了“成都造”的名字。





勇于创新,敢于胜利


事非经过不知难。不仅因为在国际上还没有团队做过这样的尝试,也因为在推进中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全国产”。


“全国产”,即在空间站综合化载荷中,从软件到硬件,从基础元器件到整机、系统,全部实现国产化。


“20年前我们做航天测控,主要设备都从国外采购,那时候特别受气,稍微出点问题就要跟厂家联系,半年都返修不回来。有时还需请人到测控站排查故障,测控站都非常偏远,条件艰苦,对方待在宾馆里,我们把设备送到房间。”柴霖回忆起来,“全国产”是必然趋势。团队从战略上高瞻远瞩,在战术上主动加压,才推动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勇于创新、敢于胜利

形容这十年的不易是非常准确的”

柴霖说

中电十所的科学家们

一边暂时用工业级的元器件做试验

一边与元器件厂家沟通

等待他们加快进度生产宇航级的元器件

数年后,元器件生产齐备

又面临着软硬件适配的问题


从去年到今年的大半年时间里,柴霖和他的团队都在河北涞水进行外场系统联试。

回忆起来,柴霖已经很多年都没有高强度地在外场工作大半年时间了。对于这样一位深耕中国航天事业三十年的资深专家而言,的确不必花上大半年的时间做外场联试。但“十年磨一剑”的项目,于他而言,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河北涞水位于燕山脚下,去年冬天,几场大雪更增添了严寒,柴霖和团队就住在设备间旁边的工棚里。机器24小时不停,人员也就24小时待命。常常,后半夜里接到通知,团队人员立马就赶到现场解决问题。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10余种国产化元器件的软硬件设备都做完外场联试,8大功能30多种工作模式都运行流畅。

如今,这些设备都已在天上顺利运行,给地面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这也意味着,未来这些高性能国产元器件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航天任务。


▲柴霖与团队在机房工作





“成都造”的光芒闪耀


这一年里,神舟飞天、夸父追日、墨子传信、天宫入轨等等航天大事件都少不了中电十所的“三件套”——载人航天测控通信、外测安全、时统。


事实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1992年开始立项实施,无数航天人为之付出了青春与汗水,在国家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十载中,中电十所也一直在用创新支撑科技自立自强,铸造大国重器。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五号,从天宫实验室到空间站,载人航天的30年时间,中电十所“打满全场”,“三件套”每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柴霖看来
这显示了“成都造”
为我国航天强国的版图
拼出的重要一角


他提到,“成都造”在中国航天产业链中走在前列,能形成基本完善的产业链,从卫星火箭的制造发射、航天测控的服务、元器件的生产、航天信息的行业应用等等都能看到“成都造”的身影。尤其是载人航天测控通信、外测安全、时统、载荷等方面,“成都造”都有着发言权。


数据显示,成都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市”战略,在航空航天领域发挥中航611所、中航成飞、航天科技7院、电科10所、电科29所等央企和大院大所龙头作用,加快发展军机、无人机、卫星地面站、航天载荷等航空航天整机产品,涡扇-18等发动机、大飞机机头、相控阵天线等大部件,航电设备、单晶涡轮叶片、测控基带、载荷模块等关键零部件,卫士系列防务产品,培育中航无人机、腾盾、纵横、天奥航天等无人机企业,加快建设空客全生命周期服务、新都航空产业园、民航二所创新基地等重大项目。2021年全市航空航天主营业务收入1201亿元、增长30.7%。





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

“成都造”任重道远


展望未来

我国正全面开启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

在柴霖看来

这给航天人提出了三个目标

每一个目标

其实都给了“成都造”

新的任务和空间


第一个目标,是深空探测要向更远处进发。木星、土星或是月球,谁是下一个登陆的目标?柴霖透露,未来嫦娥6号、7号、8号要在月球背面取样并且返回。坐落在佳木斯大山深处的66米深空站,是我国第一个深空测控站,也是亚洲口径最大、接收灵敏度最高、连续波发射功率最强和作用距离最远的测控系统,已成为我国深空及探月工程中最强大的利器,填补了国内深空测控领域的空白。这也是中电十所的“成都造”。


▲柴霖与团队在佳木斯66米深空站


第二个目标,是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进入探索科学前沿、开发空间资源、造福人类社会的新阶段。2022年载人航天的空间站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将有长达10~1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运营阶段。中电十所需要把这个空间站最大载荷持续更新升级,使其不断成长演化、能力提升。


第三个目标,是卫星互联网工程。目前,“成都造”在卫星互联网工程的地面建设方面已经全面介入。“卫星互联网工程是中国航天的下一个超级大工程,我特别希望在2023年能看到‘成都造’在其中承担更多、更重要的任务。”柴霖说。




未来的成都航空航天

目标

是星辰大海


推荐阅读>>
○重访成都三环路“救火英雄”:因为受过帮助,所以义无反顾

○看!一位“大国农匠”,和他的天府粮仓


成都商报-成都发布记者|钟茜妮 彭祥萍

摄影记者 | 吕国应

成都发布编辑|田豆

扫码进群↓

点赞“成都造”

最新公告

成都体育产业协会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