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息

活动预告

Policy Information

协会动态

“新时代新征程·易地搬迁后续发展新观察”之十四:河南省三门峡市
2023-04-17 18:54:35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压紧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有力有序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持续巩固拓展易地搬迁脱贫成果,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正在实现。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展现新时代新征程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新进展新成效,现推出“新时代新征程·易地搬迁后续发展新观察”系列报道,供各地互学互鉴。

编者按



河南省三门峡市:聚焦四个关键要素 努力把安置点建成乡村振兴的“先行点”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三门峡市建成集中安置点154个,搬迁1.86万户6.52万人。“十四五”以来,三门峡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系列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易地搬迁安置点产业聚集强、基础设施好、公共资源优、居住环境美等优势,聚焦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治理有效、文明和谐四个关键要素,坚持把后续扶持成效定位于乡村振兴的“先行点”,持续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取得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有效振兴“双赢”局面。


围绕生活富裕加大就业扶持,抓牢稳固增收根本


抓牢就业能力提升工程。结合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素质转变的需求,围绕当地特色产业举办花椒、苹果、食用菌、中药材等种植业和禽畜、水产等养殖业各类培训660班次惠及3.24万人,实现搬迁家庭主要从业人员轮训全覆盖,培训种养殖业专业骨干6480人,近7000余人由农民转为产业工人,月稳定收入2500元以上。按照“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的要求,结合用工需求长期开展各类技工性培训,搬迁群众持证人员达到4900多人。实施以“培育能力增强就业内力和活力”为主题的搬迁群众就业“轮训工程”,年均实现搬迁群众稳定就业1200人以上。


抓牢“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工程。围绕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1人以上稳定就业”目标,从落实就业帮扶政策、深化劳务协作、开展“雨露计划”、完善培训机制、打造返乡创业先行区等11个方面,对稳岗就业实施专项扶持,落实市、县、乡和安置点党支部、帮扶责任人“五级帮扶就业机制”,实现“零就业”搬迁家庭动态清零。截至目前,全市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39397人,实现就业35608人,就业率达90.3%,实现有劳动能力家庭就业户均1.9人以上。


抓牢稳岗就业专项工程。2022年向上争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财政衔接资金近8亿元,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成果产业项目,产业就业岗位优先提供搬迁群众。充分利用“豫见浙江”“豫见江苏”等省际劳务协议,与苏州、宁波等长三角城市加强劳务协作,签订23份集体劳务合作框架协议,实现省外就业年增长1000人以上。落实后续财力支撑性帮扶,累计通过劳务协作、专场招聘、就业培训、公益岗位安置等形式为19560名搬迁劳动力提供就业帮扶,累计发放各类补贴资金3700万元。


围绕产业兴旺加大有效扶持,筑牢产业富民基础


以数量稳收入。坚持对准算清依托产业增收的8300户搬迁家庭年收入和支出帐,按照“保收入底线、保规模增收、保可致富基础”的思路,将农村搬离家庭土地流转6.2万亩,坡地林地改造流转4.75万亩,通过承包、租赁、并转等方式,优先流转到依托产业发展的搬迁家庭,实现了依靠以产业增收为主的家庭人均种植特色产业达2.9亩以上,按3口家庭计算(种植苹果、花椒等亩产最低纯收入5500元),年收入4.79万元,人均纯收入接近1.6万元。落实省产业发展“五个一”要求,除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1人以上务工就业外,实现了原深度贫困县有“2个以上特色产业覆盖+1项稳定收益来源”,一般县“1项特色产业+2项稳定收益来源”的产业发展模式,确保所有依靠产业发展的搬迁家庭人均收入达到全市农民人均收入1.7万元以上,为稳定脱贫迈向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湖滨区高庙乡搬迁群众依托万亩花椒种植基地实现产业增收。


以提质保增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快对搬迁家庭传统产业实现“三优升级转型”,即向优质特色产业转进、优秀品牌产品生产发展、优先现代化方向发展,有效保证搬迁家庭产业收入大幅提升。截至目前,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全部纳入市县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经营,搬迁群众家庭收入年增长4.5%。大力支持和实施搬迁家庭坡地由“靠天收”谷物种植,改为特色林、果、中药材等产业种植的“坡改林工程”,累计种植面积已达21万亩,亩增收3000-5000元,实现从事特色产业的搬迁家庭户均增收2.5万元以上。


以兴业谋发展。市财政连续4年拿出1亿元持续扶持“百千万工程”(建成100个帮扶培训就业基地、1000个帮扶产业就业基地、10000个产业帮扶增收大棚),培育出了“卢氏县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全国香菇种植基地”“百万亩林果产业基地”等绿色产业,惠及搬迁群众3.89万人。因产业衍生的电子商务、食品加工、冷链、物流、仓储、农业观光旅游等企业52家,促进搬迁群众就近就业2.3万人,实现1.1万户搬迁家庭年纯收入增加4000-6000元。


围绕治理有效加大管理扶持,促进群众社会融入


搭好社区治理体系平台。出台强化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后续服务管理若干举措等系列文件,从安置点后续管理运行体系、治理机制、规范化建设等方面明确了20条具体措施。154个集中安置点均已建立后续管理机构、配备498名专职管理人员,将每年1000余万元的专职机构人员工资和机构办公经费纳入市县两级财政保障体系,实现所有安置点“有机构、有人员、有隶属、有任务、有制度、有经费”。对33个500人以上安置点,选举产生党支部书记33人、“两委”成员186人、居民小组长262人,为实现安置社区自主自治搭建了有效的运行体系。


搭好公共服务平台。对所有安置社区设立包含民政、就业、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的“一站式”服务窗口,实现“一站式”服务。总结探索出卢氏县兴贤里万人社区一个核心、两项机制、三个发力、四个菜单、五颗红心的“12345社区治理经验”,用优质的服务赢得群众满意和支持。


搭好群众活动平台。紧贴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支持安置点建立广场舞、锣鼓队、秧歌队等群众性队伍65个,结合重大节日和传统佳节举办大中型活动320余场次,让群众在自我组织的集体性活动中融入新家园、开启新生活。


渑池县华辰安置区组织搬迁群众开展有奖竞技体育比赛。


围绕文明和谐加大乡风培育,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建设生态宜居良好环境。制定《三门峡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扶持规范化建设若干指标落实评价标准》,将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纳入安置点规范化标准建设评价体系,在配套设施“5个有”的基础上,实现了“五通、六有、七化”标准,154个安置点绿化覆盖率高于当地城镇社区水平。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群众养成节约资源、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良好习惯。全市90%以上的安置点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软硬件要求,一批安置点成为生态宜居家园示范点。


推进“四治融合”育新风。全面落实安置社区事务“四议两公开”制度,总结推广卢氏县万人社区“一约六会”经验,建立搬迁群众诚信数字化档案,完善安置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动安置点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围绕安置社区公共秩序、邻里互助、尊老爱幼、移风易俗等,开展争先创优评比活动,把乡风文明培育融入搬迁群众生活各个方面。2022年全市500人以上的安置点搬迁家庭有469户被评为“诚信文明户”、90人被评为“好媳妇、好公婆”、496人被评为脱贫致富能手。


灵宝市龙祥新村安置区召开“一岗五星”评选大会。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化先进的文化价值取向,按照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特色文化思路,大力发展安置社区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和田园文化。累计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和组织爱党、爱国、拥军等活动520余场次,形成“官道口安置点农耕文化”“官坡安置点红色文化”“汤河安置点洗浴民俗文化”等文化产业品牌,为推动乡村文明建设注入强大正能量。


最新公告

成都体育产业协会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