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短板凸显,需要打破僵局。在解决中试环节人才短板方面,梁长海及其团队成员正在探索,“我们会着力构建一套覆盖技能型人才-本科及硕博士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工程师体系,尤其强化本地人才培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
叶锐所在的玉龙化工正在尝试构建“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模式,以企业为主体,打造具有科研思维的工程师队伍,以此为中试环节整体提质增效。

↑新川科技园 摄影 | 王效
“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并非‘中试一环’,涉及多个专业流程,而在中试之前,还有一项关键任务就是‘概念验证’。”成都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旭分析,从成果转化链条来看,概念验证更偏早期,概念验证是为早期成果配置资金、开展技术与商业化验证,降低风险、验证可行性,他建议成都应该打造运营一批概念验证中心。
如何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王旭建议,可将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作为大学科技园、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先建设,后认定”的“申报备案制”方式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优先考虑将重点高校作为首要试点主体,给予相应支持,激发高校院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的积极性。
139家国家级创新平台扎堆;在蓉高校达65所,4家天府实验室相继启动运营;近3年共7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方面,成都的中试面临“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将有更多科技成果加入成都中试“朋友圈”。

↑天府兴隆湖实验室 摄影 | 王勤
在王旭看来,单靠中试平台方一时的敲敲打打不能从根本上破除“烦恼”,急需一套“顶层设计”加以破题。“需要从体制机制、考核体系、人才队伍方面破题。”他建议,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运营+财政退坡补贴”的建设运营模式,成立专业运营公司,建立相应的公司治理架构和内控制度,而在考评方面,要建立容错免责机制,不应以短期盈利能力作为考核标准。
至于人才的短板如何补齐,王旭建议把中试研发人才纳入“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招引中试研究方案设计、工艺设计、技术交易、质量控制、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专业人才队伍,鼓励中试人才参与价值评估、专利申请与维护、技术推广、对接谈判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过程。同时,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支持中试平台与市内高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机制,培育引进一批对相关领域中试研究工作熟悉、能组织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中试研究方案和规程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管理人才、技术经纪人。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摄影 | 王勤
针对不少中试平台方提到的审批环节较长这一问题,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在优化中试项目环评流程方面,成都已在“出招”。去年底,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出台《关于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动中试项目(基地)建设的通知》,为中试项目的环评“减负”,尤其强调“即到即受理、即受理即评估、评估与审查同步”,最终目标是服务中试项目(基地)快速落地。“目前彭州市环保部门正在对企业中试项目进行专题研究,吃准相关政策文件精神,探索出一条更精简的审批流程。”梁长海说。
发力中试,成都有清晰的目标,今年初成都提出在重点领域探索建立“以投促引、以中试带孵化”的公司化新型中试研发平台,并且要在集成电路、创新药等重点领域布局中试研发平台5个以上。
“首先是摸底,我们前期已经梳理了全市60多个中试平台的相关信息,正在细化研究相关平台的发展现状和共性需求,了解平台的问题诉求。”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学习借鉴其他省市相关政策基础上,成都即将出台《成都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资助管理办法》,从核心功能、建设主体、建设原则、职能职责、资金补贴等方面推出具体举措,尤其以产业建圈强链思维推动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建设,有力有效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兴隆湖 摄影 | 王勤
“期待在科研项目安全运行的前提下,能够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让企业加快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进程,而由于所需的产线投入大,建设周期长,也期待获得政府各方面的支持。”通德药业政府事务部经理武银娜说,公司对成都即将出台中试专项政策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