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息
Policy Information
2023年5月1日-5月7日
如何从榜单里读懂成都?
两张榜单,折射出游客和市民对于成都的真实期待。
上周,“五一”假期激发了一轮消费热潮,成都是最受瞩目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
数据显示,在为期5天的假期内,成都文旅消费 “井喷式”增长,客流量全面超过疫情前水平,为五年来最高。
据综合测算,全市共接待游客1939.4万人次,同比增长42.5%,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23.1%(增长率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150.6亿元,同比增长81.9%,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12%(增长率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两项指标的双双暴增,显示出成都在文旅消费上持续释放的吸引力。
▲今年“五一”小长假首日,春熙路人流如织
将时间线拉长,“五一”文旅消费的火热其实是一季度“开门红”的延续和提升。
▲今年“五一”首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市民张先生供图
▲4月28日晚夜游锦江排队情况
“五一”之后,成都热度延续。
5月4日召开的市委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一季度“开门红”,成绩来之不易,要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项目、稳投资、促消费,巩固经济向好态势,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达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中指出,要推动消费加快恢复,积极打造“十大场景”“十大平台”“十大创新”消费新载体,精心办好“十二月市”等主题消费活动,推进消费场景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5月6日,天府绿道发布绿道畅游卡,将成都热门景区与环城生态区所有好耍好玩的内容一卡整合,包含100+商家优惠、20大景区10000+免费门票、20条乡村精品旅游线路以及200个市民监督员名额。集合美食、运动、文化、艺术等多重消费形式,在环城生态区和热门景区之间互相引流,有望带动成都全域旅游的消费热潮。
依托文旅资源禀赋创新产品形式和消费体验,成都的文旅消费有颜值、有品质,这才是每逢节日必成“网红”的秘密。
5月7日一早,成都又见雪山。大雪塘、四姑娘山幺妹峰、贡嘎山清晰可见,雪山伴着朝阳与城市一起苏醒,当天被认为是今年以来观山效果最好的一次。
这是对“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的一次直观展示。
▲摄影 水星人
5月5日晚,在“中国美好生活城市”发布盛典上,成都再获“大美之城”美誉。关于成都,“大美之城”的颁奖词写道,“它装下了李白、杜甫的诗意;装下了烟火袅袅的沸腾生活;也装下了打造新增长极的梦想。”
无论是诗意、烟火气还是梦想,都是市民用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城市打分,这三个关键词也恰好说明了成都这座城市对民生给予的关注和赋予的平台。
“我们关注到,成都在2022—2023年的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中,连续第二年被评选为大美城市。”清华大学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秘书长倪子君表示,城市的建设要从单纯提供好的生活,转向关注民生的情感需求,包括对城市文化的需求、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自我成长的空间,以及自我意义得到展现和体会的机会。
“大美之城”,有了更为壮阔的含义。它不仅意味着城市的形态之美、生态之美,也关乎城市作为个体生活的承载,如何提供就业创业的机会、实现梦想的舞台。
4月28日,2023“蓉漂人才日”高峰荟活动在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主会场内,成都向全球人才发出邀请,来这里追逐“星辰大海”,追寻“诗和远方”。主会场外,“蓉漂”青年人才大型招聘会同步举行,共计1100多家用人单位参与,提供岗位两万多个。
▲2023“蓉漂人才日”高峰荟活动现场
5月6日,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集中启动。集聚“最强大脑”,这里既要聚力科技的前沿攻关,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也要促进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对于高端人才而言,这里也将是集聚吸引力的磁场。
5月5日,2022年、2023年“成都工匠”命名大会召开,1248名“成都工匠”被成都市委、市政府集中命名。汽车维修工、芯片装架工、数控车工、漆面修补工、中式烹饪师、白酒酿造工、车工、美容师等来自各个行业的手艺人获得城市礼遇。扎根现代产业体系的一线岗位,他们用自己的实操技能和创新能力诠释着工匠精神,也从中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和自身价值的证明。
“海归”可在此找到“海阔凭鱼跃”的壮阔,产业工人亦有机会变成行业专家。对于选择来到成都、留在成都的人而言,“大美之城”,美在机遇和梦想。
小布独家隐藏福利来了!
推荐阅读>>
扫码进群↓
点赞在看↓一起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