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在唱响“双城记”的过程中,成都如何利用好这次举办大运会带来的机遇,辐射带动整个经济圈的发展?还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提升过程中的可持续性?
牛凤瑞:成渝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顶级城市,也是西南地区发展的高地龙头,成都是其中之一。从更大的范围来讲,带动整个区域发展,成渝两市都有着重要的历史责任。西南地区有5个省区市,有约两亿人口及2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它的资源禀赋是山多、石头多、土少、平原少,但是水电资源极为富集。在这一个生态本底上,怎么发挥城市的龙头带头作用?
首先就是宏观层次上,有一个人口和产业空间优化布局问题,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巩固扶贫成果,推动扶贫搬迁。同时因为西南地区自然生产条件不好,土少,有一个生态移民问题。此外,西南地区要开发水电资源,建设新能源基地,有工程性移民的艰巨任务。这三项移民都涉及如何一劳永逸,不再发生二次移民的一个战略性的问题。这三类移民要依靠城市化统筹,通过人口和产业的空间优化布局,统筹城市化人口聚集,是未来无论是成都,还有其他相关的省区市应该考虑的宏观问题。
▲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长、中国社科院原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
问:你曾经提过,中心城市、强省会的关键在于质量的提升、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而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对于一座内陆超大型城市,要从哪些方面实现这样的“高质量发展”,哪些产业是您觉得更重要的一环?发展路径应该如何看待?
牛凤瑞:西南地区城市总体上来说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城市平均规模也不是大了,而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城市化还没有完成。西南地区城市化率不到58%,全国是65%,也就是说西南地区的城市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个多百分点。未来几十年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是一个主流,相应需要城市接纳,有一部分可能转移到西南地区以外,大部分还要在省内、区内进行城市化进程。
城市大小不取决于人为规划,尽管它受到人为规划的影响。一个城市的成长,既有内外部的要素禀赋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有经济社会发展对它的定位,对它提出的要求,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如果人为限制或者人为去推动某些城市发展还是不发展、扩张还是不扩张,那么在城市客观发展规律的认识上,还是存在着不足。
要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城市要有更高要素配置效率。城市有比农村更高的要素配置效率,同时城市又是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主体家园,同等生活水平在城市消费要比在农村更节约。从这么一个原理出发,更多的人进入城市,居住在城市,资源效率就会更高,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就会有更高的效率,也会有更多的动力。
问:今年是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倡议提出以来中西部地区获得了很多发展机遇和红利,成都大运会的举办,是否可以看作是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参与国际交流的一次有效探索?
牛凤瑞:既是对外交流的探索,也是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成都大运会是一个契机,抓住了这个契机,对外开放就是上了一个台阶。过去10年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成都已经成为欧亚大陆桥的一个重要的节点城市和桥头堡。
从整体上看,内陆与东南沿海在开放的传统及营商的意识上都存在着差距。但我认为,成都是一个很大的例外,因为第一支股票首先在成都产生,所以成都人历史上营商传统比较厚重。成都成为西南地区2000多年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不是偶然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都在这方面还有一个自己的传统优势再发挥的问题,同时也有一个与时俱进、学习东南沿海地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