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息
Policy Information
7月28日至8月8日,成都大运会在成都圆满举行,这是继北京大运会、深圳大运会之后,中国大陆第三次举办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也是我国西部地区首次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
王雪莉简介
王雪莉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长聘副教授,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1993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学士,1996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金融学硕士,1996年获得澳门大学MBA,2003年获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讲授组织行为学、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谈判与冲突管理、管理思维等课程。
《报告》调研撰写历时一年半
成都大运会与综合性运动赛事有显著不同
筹备赛事这几年,王雪莉曾多次来到成都调研,她发现大运会无疑是适合成都的——作为中国西部的国际化大城市,成都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高校密集地区,拥有60余所高校、91万名在校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汇聚在此,让成都散发蓬勃的青春气息。
由成都体育学院学子组成的中国大学生艺术体操队
王雪莉带领的团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近几年,包括成都在内的多个城市都在筹备体育赛事,“为何这么多城市都在考虑用大型赛事促进城市发展?我们当时就提出疑问,开始找一些案例研究、梳理,找寻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王雪莉和团队成员发现,成都大运会和其他综合性运动会还是有明显不同的,“作为大学生运动会,其教育功能和交流功能更显著。”
2023年7月22日,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前,成都街头已随处可见成都大运会的口号、徽标 图据视觉中国
王雪莉还以成都大运会的口号“Chengdu Makes Dreams Come True”(成都成就梦想)”为例,“大学生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时代的‘追梦人’,成都大运会从赛会口号、会徽主体,再到办赛理念,都在向全世界青年传达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体育赛事不单纯是体育竞技
已成为通行的文化语言和交流平台
王雪莉说,一方面,城市经济经过前些年的积极发展,让承接和举办全球体育赛事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大型体育赛事已经从一个单纯的体育竞技,变成一个重要的国际交流平台,甚至成为一种通行的“文化语言”,“可以将城市和赛事理解成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报告》中提到,无论是从赛事的长期效应、短期效应,还是从其显性效应、隐性效应来看,大型体育赛事在筹备过程中的各项准备工作都与城市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不同维度息息相关,包括但不限于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调动多元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公共治理、促进内外部文明交流、提高公众满意评价等。
2023年8月8日,成都大运会举行闭幕式,这是闭幕式上的焰火表演 图据新华社
换言之,对于城市而言,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能够发挥出体育行业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效应,达到活跃城市产业、振兴体育产业、创造就业岗位的多重目的。这种联系效应可以有力推动举办城市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强城市经济持久发展的活力。
对民众来说,赛事的举办通常还被寄予提升幸福感的“厚望”。
王雪莉表示,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对城市的空间布局规划有较高的要求,仅在城市核心区域很难完全满足办赛的所有需求。而在城市新区内规划建设体育场馆等设施,既能让民众体育设施更丰富、交通更便捷,还能够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2023年7月30日,成都大运会男篮小组赛A组第2轮,中国VS立陶宛,现场观众为中国队助威 图据IC photo
体育强国包含多个维度
期待成都继续梳理好赛后遗产
对此,王雪莉认为,“体育强国”不仅指代运动员体育竞技水平高,还包括民众的健康水平增强,市民的体育参与意识浓厚,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范围、频次等方面得到提升。“并且‘强’字我认为是个使动词,就是‘体育使国家强大’,包括体育使国人的身体更强壮、生活更美好、经济发展更强盛,类比城市发展亦是如此。”
成都在成功申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后,接连完成了2022年世乒赛、2024年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等国际顶级赛事的申办工作,成功举办了国际高级别体育赛事67项、全国性赛事100余项,同步培育出“一带一路”“天府绿道”“熊猫杯”“天府龙泉山”四大自主品牌赛事,成都体育赛事国际传播指数跃居全国第二。
成都的环城绿道已成为全国各地骑友争相打卡的骑行天堂
“此次成都大运会在场馆改造和规划上也非常亮眼,不少场馆建设采用了和市场主体一起合作的方式,这种合作模式也符合‘绿色、节俭、必须’的办赛原则。”王雪莉还补充道,希望成都在盛会举办后,还能把“赛事遗产”好好梳理,让场地设施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应用,能更好地促进本地居民的体育参与。
所谓的“赛事遗产”,就是指一项赛事在申办、承办和举办以及赛后留下来的成果,《报告》明确包括经济遗产、基础设施遗产、环境遗产和社会遗产。
成都作为中国最具体育活力和体育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共享优质公共服务。此次成都大运会共设置比赛和训练场馆49处,其中新建场馆13处,改造场馆36处。同时,依托大运场馆,植入惠民健身赛事活动730余项、近2000场(次)。2021年全部建成完工后,因为成都大运会延期举办,大运会主会场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高新体育中心、现代五项赛事中心等26处场馆免费或低价向全体市民开放,截至目前已开放近8万小时。
东安湖体育公园的多功能体育馆 图据IC photo
在成都大运会结束后,这些场馆承担起了演艺、培训、展会、运动健身、旅游观光等一系列功能,成为全面培育体育精神、有力发展文体产业的载体,为成都市民的生活带来福利。
稿件来源:红星新闻
编辑:黄楚涵
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