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息

活动预告

Policy Information

协会动态

“幸福”如何助推成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艳玲→
2023-08-20 11:36:37


“益,古大都会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枢纽,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如今,成都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而始终保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欢迎大家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习近平主席在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的这段致辞,在成都人和关注成都发展的人群中引发广泛共鸣。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和出席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的重大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强化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政治责任。

我们推出“在成都,体验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系列报道,胸怀感恩之心、永葆奋进之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把总书记的关怀厚爱和殷切希望转化为推动成都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成都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而始终保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城市,是承载人民生活的主要空间。城市治理,也成为国家治理最主要的内容。到底什么是幸福感?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城市?这是新时代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命题,也是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答题。


过去6年,成都用幸福感指数给出了答卷。连续14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首位,“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成为国人皆知的成都名片,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近70万青年人才选择落户成都,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幸福是城市发展的底气,成都以更有质感、更有温度的生活,诠释了“幸福城市”的内涵。


↑成都太古里夜景

城市的初心是“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以人民为中心”

站在历史新征程起点

成都的新实践

之于中国超大型城市探索更高质量发展

有何意义?

近日

记者专访了

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何艳玲

来看看她眼中的成都和“幸福感”

👇

01

在“烟火气”中

凝练城市更新的方法论

红星新闻:您对成都的印象是什么?如何看待成都的“最具幸福感”?


何艳玲:城市的幸福感有很多计量的维度。上个月(7月),我刚去过成都,我对成都最深的印象是注重“烟火气”,它是这座城市的软实力。关于这一点,在我的多个访谈和专著《人民城市之路》中也有很多论述。


城市的初心是“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以人民为中心”。对成都而言,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生活美学,而“烟火气”是最直观的感受。


成都人豁达、乐观、温柔的性格,也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在成都,坐出租的时候我会和司机聊天,从他们的描述中能感觉到他们很爱这座城。成都人喜欢说“巴适”这个词,有舒适、适合的意思。在成都街头走一走,可以感受到市民对日常生活的满意度很高,这种满意度来源于生活的便利、街面经济的多元化打造、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的干净整洁等。


↑春日开在成都红星桥头锦江畔的泡桐花


可以说,一座城市是百姓安身立命的“容器”,每一项改变都承载着居民期盼的心声,让大家对这座城更有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而这样的“烟火气”也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竞争力。


红星新闻:成都大运会是中国西部地区首次举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您觉得这样的国际赛事能为成都带来什么机遇?成都应该如何抓住大运机遇更有“幸福感”?


何艳玲: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一次国际级大型赛事,带给一座城市的变化是立体多元的。以成都大运会为契机,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的格局,其中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经济、城市形象传播等。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建和改造的大型场馆、突破6500公里的天府绿道等,这些基础设施必然会改善成都的整体发展环境。这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通过办大赛办大事拉开城市发展大框架,奠定城市发展大格局。长期来看,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为市民工作生活的便捷性、现代化、集约度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


↑绿道是不少市民运动健身的好去处


承办大型国际性体育赛事,让成都有了更多展现城市形象的机会,助力吸引人才。目前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全国领先。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其人才吸引力位列第一梯队,也是应届生人才最喜欢选择的城市之一。青年人才汇聚新一线城市,将为城市发展注入人才红利,包括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带来的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文化融合等人才素质红利。而人才红利的累积将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创业就业,为城市发展增添更大砝码。


而在成都大运会之后,如何将城市基础设施用好,让设施赋能城市发展不仅在于“建”更在于“用”。因此运营管理就变得极为重要,对成都来说这是挑战也是机遇。下一步成都可以借鉴国内外体育先进城市的场馆运营经验,以市场化的思维来推动场馆惠民和可持续利用。


02

成都回应了

“超大型城市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红星新闻:您如何评价成都这几年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城市带来了什么变化?


何艳玲:成都的城市治理工作在不断迭代,不断升级,从最早的“五大行动”(老旧城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区创建、社区服务提升、平安社区创建),到现在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可以说这是升级版,也是成都对“超大型城市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一种解答,综合立体化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是一项改革创新举措。


↑少城片区城市有机更新项目(祠堂街艺术社区)


一方面,“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包含了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涉及收入、住房、教育、医疗,以人为核心,着眼于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让市民更有安全感、归属感。这是幸福生活的内容。


另一方面,“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也包括产业和经济发展,产业和发展是幸福生活的支撑。因此,它既强调了对人民生活的责任,也强调了对城市发展的责任。成都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定义,在逻辑链条上是完整的,也是更具有现实操作性的。


以“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生态惠民示范工程”等内容为例,成都将此前频频提及的TOD、EOD一系列新的理念,具象化成了实际内容,也就在发展与生活间寻找到了平衡点。“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也对“公园城市建设”做出了具象化的部署。公园城市就是各种城市价值(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产业、社会治理等)更加平衡的城市。未来,成都会以此为龙头来实现全面城市治理现代化,并以此构建全新的城市竞争力。


↑成都首个地面车辆基地TOD项目效果图


红星新闻:随着吸引力不断加强,年轻人加速涌入成都。作为一座管理人口超过2100万的超大城市,“幸福”的定位如何助推成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何艳玲:幸福的维度不是只有生活,它也涵盖发展的维度。


城市高质量发展靠人才,人才聚集才能支撑产业和相关行业发展,因此,人才赋予了城市的发展属性,人才聚集是城市非常重要的财富。


但不可否认,聚集会带来“拥挤”问题,也给城市的发展治理带来挑战。拥挤,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拥挤,如道路、设施、公共服务等,也包括非物质层面的拥挤,如工作机会、社会问题等。这就需要政府对人才聚集所带来的风险未雨绸缪、提前预判,处理好“生产与生活”“活力与秩序”的平衡关系。“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是成都对超大型城市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回应,也是其意义所在。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还有很多细节,这些细节是可量化、可落地的,也建立在对整个城市的人及人口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了解到,成都实施了《成都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提出了建设“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幸福样本城市,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分布科学、功能完善、结构合理、惠及全民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这就是提升市民幸福感的方式,并且有系统的政策做支撑。


↑成都社区食堂


再拿社区治理来说,它需要人的参与,除了政府宏观层面的调控外,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也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下一步,成都可在这方面持续发力,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


03

“让民之所愿,

成为引领城市拔节生长的昂扬力量 ”

红星新闻:您曾以成都为观察样本,研究了从社区治理破题城市治理的路径。放眼全国的城市治理路径,您觉得成都有哪些值得总结的?


何艳玲:成都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城市。它作为西部最重要的大城市之一,多年以来一直有一种积极向上去求创新的氛围。特别是最近几年,成都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作为重要切入口,掀起了一场城市治理的创新和变革,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都。图据嘉楠


我以成都为观察样本,完成了专著《人民城市之路》,这本书主要讨论的就是在当前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要求之下,一个超大型城市如何以人民为中心并实现人民的更美好的生活。


在这本书中,我对成都已经做的实践、可能形成的一些启示进行了提炼。我把它概括为六点方法论,包括政党使命驱动的城市共识治理、在靠近人民所在的社区实行精细化治理、基于人民需求来优化城市治理体系、党建引领激活城市治理网络、场景营城融汇空间生活和治理、力推人民在共建美好生活中重新连接。


具体来看,成都是以社区的治理来撬动整个城市治理这样一个变革模式。比如说空间概念,美学概念,把这些概念带入城市治理过程中,在很多其他城市是比较少见的。很少见到有城市去谈美学,也很少有城市把空间看得很透彻。其实很多地方在讲城市的时候,是混同于一般的地方治理。不谈空间,就很难说在真的去谈城市。这些比较少见的要素,成都都嵌进去了。还有场景,场景是由硬件和软件系统构成的这样一种系统,既包括空间、设施、建筑,也包括价值观和文化,包括社区商业、街头小贩等等。所以我觉得成都把各个城市要素都结合得非常好。这表明,成都是在研究城市。


↑“剩余空间”变“金角银边”,成都立交桥下“藏”着小公园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大城市,我们也可以看到跟成都一样的要素和特质。它们都在不断地努力,去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人民城市道路,这些也构成了大城之治的中国方案。


红星新闻:目前的超大城市治理,应该如何厘清“城市”与“人”的关系?


何艳玲:首先要理解,“人”具有不同属性。人口,是自然属性,人口在城市中有各种生活和发展需求。人才,是社会属性,意味着城市的规模效益。同时,人还是价值、情感、文化的共同体,也是城市气质、精神、底蕴的创造者。因此,城市治理能力意味着城市必须在人的多重属性中、多重冲突中找到平衡。


我越了解成都,越感觉到成都最打动我的,其实是成都的人。过去几年,我可以说也是成都社区治理工作的一份子。我每到一个社区,发现自上而下,很多人都有很强的使命感,以及做事的担当和责任。我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感受到的工作激情。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为成都治理走到今天,是一个慢慢发展再到飞跃的过程,而政府的生态、观念也是在变化中淬炼、凝练。


我认为,一个好的城市,不一定是发展最快的城市,也不是只谈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城市,而是针对人的丰富属性,在城市政策、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过程中,找到人的多重属性的平衡。特别是,市民也需要以各种方式履行有关城市的责任。每一个城市的美好,都源自于我们每个人的创造。


↑人宠双向友好型社区,社区治理柔软的切口


红星新闻:城市的核心是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治理的方向。在您看来,在新时代,像成都这样的超大城市应当如何提升市民幸福感?


何艳玲:作为新时代治理现代化的前沿探索,成都治理的一个重要特质是:以公园城市建设为具体目标,将空间思维、生活思维、美学思维三大新治理要素有机嵌入治理过程,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之路。


在治理过程中,首先,要有专业的政府引导、系统的政策体系,以及市民的积极参与。其次,需要两个专业化。第一,所有的城市公共问题都牵涉不同群体利益的博弈和妥协,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应该作为中坚力量,共同参与找到更合适、更高效的解决方案。第二,政府本身必须非常专业,也就是公共部门管理的专业化。


这方面成都就做得很好。成都社区发展治理由市委直接领导进行战略布局,将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融入具体的城市治理、社区治理实践。成都的党建引领不仅是引领,更重要的是在体制、机制、举措上都有党委部门直接推动社区发展,这既是成都的特色也是成都的优势。


成都在全国独创为居民精心打造“上班的路”和“回家的路”,以人为导向改革街道设计准则和技术规程等多项实践,则呈现了空间思维、生活思维、美学思维等新治理要素在成都社区的有机融合。我了解到,从2020年起,成都以社区为阵地,持续推进社区美空间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级示范社区美空间151个。


↑成都社区美空间


成都商报-成都发布记者|赵雨欣

图据红星新闻、成都发布资料图

成都发布编辑 | 罗雪梅

扫码进群↓

点赞在看转发周知

最新公告

成都体育产业协会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