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后,互联网社交平台的热搜中破天荒出现了一系列物理学名词——“核聚变”“太阳氢闪”“洛希极限”……在电影的热度之下,科学的冷知识似乎也热了起来。许多媒体平台纷纷为科研工作者开起了科普专栏,以满足受众的求知欲。
这是科幻兴盛时代所特有的现象——因文学作品所缔造的精彩,大众对硬核科学知识生出向往。

▲2023年8月,新一代“人造太阳”在成都取得重大突破
科幻文学是科技时代的文学。克隆、AI、航天、登月……每当人类科技有突破,科幻也往往迎来兴盛发展。但反向推演,科幻的繁荣,是否能够作用于科学技术的向前?
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许多科学幻想变成现实的真实故事——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启发了潜水艇的改进;“移动电话之父”马丁·库帕也承认自己在发明时,受到过科幻作品的启示。

▲成都造“飞行汽车”AE200公务航空城际出行模拟场景
科幻大师亚瑟·克拉克曾说:“科幻是科学未来的一个可能。”但事实上,这种可能何时能够实现,甚至是否能够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科幻在人们心中所埋下的那一颗科学的火种。
国内第一个科幻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新学院中国科幻研究院副研究员姜振宇提到了一个故事: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儿时看过一部名叫《火星公主》的作品,大为震撼。第二天他跑到学校找来了所有关于火星的书籍研读,看完发现《火星公主》硬伤一片。但他说,没有这部作品,自己便走不上科学的道路。
“人的想象力与探索欲,应该是刻在DNA里的。科幻作品未必能直接推动科技发展,但它对于科技的影响,一定是潜移默化的。”姜振宇说,当下的中国社会亟待营造“科技文化”氛围,让科学成为主流文化,让人们恢复求知求索的“出厂设置”。
就这一点而言,“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的科幻文学,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鲜为人知的是,不少顶级科学家都是科幻迷,甚至自己喜欢写科幻。用刘慈欣的话来讲,他们是在“把科学之美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展现在大众面前”。已故院士潘家铮,是三峡工程论证技术总负责人,但他同时创作了科幻小说30篇,共计70多万字。除了探索真理,他也在用“科幻”的方式,将科学拉向主流文化的台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吴季,同时也是《月球旅店》《月球峰会》等科幻小说的作者。
航天科学家托伦斯·约翰逊为NASA服务了35年,他曾回忆过一场会议,会上所有火箭工程师都说自己读过阿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说,并因此从事造火箭。埃隆·马斯克、雷军、马化腾等科技企业的创始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幻迷。
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在这个时代尤其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成都造”智能语音芯片“嵌入”生活,上半年出货量达1000万颗
科幻是创新精神的源泉。此时此刻的种种奇思妙想和场景应用,未来或将成为促进新质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变量,进而不断催生新兴产业。而因热爱与情怀驱动的创新探索,才能够长久地推动科学进步。
“尤其在青少年的群体中,科幻对于科学理想的启蒙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在《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拉兹看来,科幻是充满理想主义的文化类型,而青少年则是充满理想主义的群体。“二者相遇所带来的结果,很可能就是理想的坚定树立。”

▲2023年成都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科幻季活动中,孩子们沉浸式体验科幻魅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鲸也说,科幻是启发和吸引青少年热爱科学、了解科学的一种最有魅力的形式,它将在孩子心中埋下创新的种子,驱动其成为未来世界的建设者和科技创新的践行者。
如此说来,今天,我们如此需要科幻,除了因为那关于未来的波澜壮阔的科学幻想,更因为那幻想之中,蕴含着引人追逐科学与梦想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