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息

活动预告

Policy Information

协会动态

申遗成功!春节,离不开这位四川人→
2024-12-05 15:59:08



12月4日,最新消息传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成功!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影响力正日益走向世界。


追根溯源,“春节”之名诞生不过一百余年,但春节这个节日,在我国却流传了数千年,只不过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叫法,各个朝代过节的时间也不统一。春节这一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汉武帝召集民间天文学家对历法的一次修订,其诞生与一位四川人密不可分,他就是号称“春节老人”的落下闳。


落下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西汉人,生活于约公元前2世纪。落下闳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上的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已经被学术界公认,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


今天,跟着小布一起去

探寻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春节

究竟是怎么来的

↓↓↓



Part 01.

落下闳是谁?

他让新年和新春相遇



↑2024成都东门市井首届市井灯会 资料图片


春节,发源于中华大地的农耕文化。《诗经》中有《七月》之篇,“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那个时候的人们,已经对节令与农事的关系有了感性的认识。根据史料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时序节令如此混乱,不利于农耕社会百姓的生产生活。 


新年到,春天便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景。真正让新年和新春相遇,并将它们“法定”统一起来的人,是汉武帝刘彻和四川阆中天文学家落下闳。西汉时期制定的《太初历》,确定了以“孟春正月朔日”为一元之始,即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从历法上规定“元月即春节”,并延续至今。


图据南充市人民政府网


翻阅史籍,关于落下闳,记载并不多。《史记·历书》记载:“巴落下闳运算转历”;《华阳国志》:“文学,聘士落下闳,字长公,阆中人也”;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的《益部耆旧传》载曰:“闳字长公,明晓天文,隐于落下。武帝征待诏太史,于地中转浑天,改《颛顼历》,更作《太初历》。拜侍中,不受。”


阆中古称“巴西”,属于巴国,曾经是巴国的国都,历代为郡、州、府、道治所。现存“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城,仍可一窥当年旧貌。相传阆中有蟠龙山观星台等,是进行天文观察的好地方。根据史载,阆中历代多出著名天文学家,除落下闳外,西汉末、东汉初有任文孙、任文公父子,三国时期则有周舒、周群、周臣祖孙三代。


汉武帝元封年间,经同乡谯隆推荐,落下闳被汉武帝授官太史待诏,主持改制历法。经过6年测算研究,落下闳等人制定了新历,被汉武帝采纳,并颁令全国使用落下闳等人制定的新历,新历又被称为《太初历》。《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中国历法的体系之中。



Part 02.

《太初历》是啥?

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

指导农事生产



↑图据视觉中国

落下闳在天文学、数学、农学上的贡献,让他在身后获得殊荣。

2004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2009年,他的故乡阆中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美誉;2017年,落下闳成为四川首批历史名人。

↑四川博物院关于落下闳的介绍 图据成都BIG榜

他的成就,远不止“春节”。他制造出浑天仪考历度,验七曜,又造浑天象即天球仪,标明星象位置。他的浑天说,是世界上最早以地球为中心的先进宇宙结构理论。而“通其率”则成为后世天算家简化分数数据的重要方法,亦是处理周期现象中一次同余问题的有力工具。

《太初历》作为历法的样板,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生活和科技的发展。落下闳负责《太初历》的运算工作,该历法首次采用连分数推算历法,较西欧早1600余年,成为我国历法史上第一部较系统、成体系的历法。他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明确了一年中播种、收获的时间,以及预测雨水的多少及霜期的长短,春种、夏忙、秋收、冬藏,农民们可依此规律有序地安排农事……也就是这部《太初历》,让二十四节气明确加入历法,成为古代历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千多年相承的中华文明,既包括《诗经》里描述的先民们“舞之蹈之”的诗意生活,也有“坎坎伐檀兮”的农事稼穑。而二十四节气的确定,让“天人合一”的时令节气恒远久长。

对全球华人来说,春节为什么如此重要?“春节”申遗成功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表示,春节之所以被申请为人类非遗,是因为春节里蕴含了非常丰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春节的一个特别价值就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聚合。春节是回家的节日,我们对我们的祖先、先贤都要做纪念,这里充分体现了伦理价值。同时,春节又是一个新旧时间的交接点,是辞旧迎新的重要日子,它跟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Part 03.

李子柒回归

成都非遗再掀热潮



春节发源于农事,但其意义远不止于耕种稼穑。它经历岁月沉淀,寄托着人们对团圆的美好愿望,成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在成都,就有许多独特的年俗,如制作年糕,《锦城竹枝词》中记载:“精做年糕细磨磨,巧翻面果下油锅,米花糖饼兰花豆,费得佳人十指多。”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春节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又如正月初一的游庙,在宋代,这一天人们的主要活动是登位于成都西边的安福寺塔。大清早,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安福寺游塔。宋代诗人范成大说:“成都一岁故事,始于此塔。”


又比如,正月初五是成都“蚕市”开市之日,四门外农贸市场都在这一天开展农贸产品交易会,人们都前来赶市。这一天城内商铺也开门正式营业。


除了春节,四川、成都值得说的非遗还有很多。最近,李子柒带着她的非遗作品回归,在网络上再次掀起了一波非遗热潮。



上个月,李子柒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则精心打磨的大漆作品制作视频,正式宣告她的回归。视频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为主题,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漆器的独特美学和工艺之美。其中提及的雕漆隐花的漆器,其工艺正是成都漆艺中绕不开的“三雕一刻”。所谓“三雕一刻”,是雕银丝光、雕花填彩、雕漆隐花和拉刀针刻四种装饰技法的统称,被认为是成都漆艺区别于其他地区漆艺的重要特色。




出圈的不止成都漆艺,蜀锦更是随着李子柒的回归大出风头。作为四川非遗推广大使,李子柒此前发布了视频《送给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蜀锦、缫丝、植物染以及绒花,四项非遗技艺强势出镜,引起网友们的关注。蜀锦是成都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着两千年的历史,兴于春秋战国盛于汉唐,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


西汉文学家扬雄的《蜀都赋》记载:“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尔乃其人自造奇锦。”一个“锦”字,写尽了成都三千年历史。成都别称“锦城”,成都的环城江叫做“锦江”,成都的地标景点叫做“锦里”…… 几千年来,蜀锦与成都血脉相连,这里的江河、街道、建筑无不被打上“锦”的烙印。



千年岁月,千里沃野

带来了巴蜀大地物的物阜民丰

积淀出厚重典雅的民俗

造就了滋味隽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春节如是,漆艺、蜀锦蜀绣亦如是

虽然离过年还有一段时间

但春节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

让这个年更加值得期待~



推荐阅读>>

成都26条公交线路拟调整!快看经过你家吗?

四川两所高校党委书记调整

速递简历!这些单位正在招人

○注意!本周六开考

○免费开放!成都首个“无人船”来了

○春节申遗成功!

四川最新人事任免



策划/文案丨郑然 余小红

综合方志四川、成都方志、成都日报锦观等

除署名外部分图据成都发布资料图片

成都发布编辑 | 余小红

点点在看,点点赞


最新公告

成都体育产业协会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