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息
Policy Information
解决农村饮水问题,让广大农民从“喝上水”转向“喝好水”,事关农村群众民生福祉。近年来,天津市滨海新区积极回应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的需求,将农村饮水提质增效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通过工作机制、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打破了城乡二元化供水格局,实现了城乡供水同质,让农村群众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同时,通过农村水源转换,有效涵养了地下水源,年压减地下水开采774万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
一、找准破题路径,推进城乡一体化大管网建设
滨海新区共辖12个涉农街镇、139个行政村。由于紧邻渤海湾,境内多属苦水区和咸水区,淡水资源匮乏,饮用水含盐量、含氟量超标,严重危害群众的身体健康,骨骼病、氟斑牙司空见惯。当地居民将农村饮水形象地概括为“自来水腌咸菜,大姑娘黄牙露在外”。在实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前,全区有84个行政村采取单村集中式供水模式,实行限时供水,每天早、晚开泵放水2小时,村民需放置存水水缸,做饭、洗浴都不方便。且水源均为地下水,存在布局分散、给水设施老化、水源单一、水质安全较难保证等诸多问题,其中北塘街、胡家园街、新城镇等43座供水站存在地下水氟超标现象。长期以来,农村居民对能喝上优质饮用水的愿望十分迫切。
为破解农村供水困局,2013年以来,滨海新区坚持“分步实施、建居先行、三区联动、统筹发展”的原则,全面推动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建设。
一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推动城乡统筹供水。为统筹推动农村饮水工作,滨海新区对涉农村镇的城镇化建设规划、供水现状、用水需求、区域条件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编制了《滨海新区村镇供水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了实现村镇自来水普及率100%,自来水入户率100%,不间断供水100%,水质合格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滨海新区人民政府与天津市人民政府签订建设任务目标责任书,区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同时,建立村镇供水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定期召开由区水务局、各有关街镇、供水单位参加的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农村供、用水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做法,科学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实施。
二是分步实施,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建设。考虑到各村地下水水质不同,难以保证水质安全,且无法统一确定水价,经过多次现场调查勘测和专家研究评估,滨海新区确定了以城市供水管网延伸供水为主、村镇集中供水为辅的城乡统筹供水模式。根据规划,滨海新区制定了推进城市供水主干管网延伸工程,并在城市管网通达农村后,着力建设农村供水管网“路线图”。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分“两步走”:一是因地制宜、科学高效地将长江水、滦河水引进农村地区;二是逐步实现农村供水规模化、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让农村居民和城区居民一样喝上了“同源、同质、同网、同价”的自来水。
三是统筹安排,实现农村饮水工程全覆盖。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为避免管网重复建设,滨海新区结合城镇化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推进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实施。对纳入规划的行政村,实现供水管网建设与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对未纳入城镇化发展规划的51个保留村,依托天津市安达供水有限公司和天津龙达水务有限公司,着力推进农村供水管网建设。例如,太平镇辖内5个保留村均实现了供水管网到户,由天津安达供水公司水厂供应自来水。对已经实现农村楼房化但供水管网老化的农村居住区,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和水表出户改造工程建设。对个别实现市政供水困难的空心村,实施地下水集中供水。例如,坐落于渤海边上的古林街道马棚口一村、二村,虽已基本实现农村楼房化,但考虑到开渔季节村民仍需返回村内老宅开展渔业生产,为了既保障村民用水,又节约从水厂铺设供水管网到村里的巨大投入,经报请上级部门批准后,对两个村沿用地下水集中供水方案,并对供水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增添净化除氟设施,保障村民用上放心水。
二、坚持政府主导,集中各方力量解决投资难题
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滨海新区在政府主导、统筹规划、上下联动、高效推进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破解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资金投入问题的有效办法。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全区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配套村镇供水规划供水主干管网工程和水表出户工程建设共完成投资6.19亿元。
一是政府投资为主。滨海新区主动与天津市水务部门对接沟通,承担天津市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建设任务,施工项目在工程审批上享受绿色通道,工程进度由天津市水务局督办并纳入市级考核。在资金安排上,滨海新区优先安排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资金,区财政共完成投资2.5425亿元,解决了51个保留村的饮水问题。
二是专业队伍参与。对供水主干管网建设,委托天津市安达供水有限公司和天津龙达水务有限公司作为建设主体,共投资2.78亿元建设供水延伸主干管网,完成从大港安达水厂至小王庄镇供水干管工程以及从龙达水厂至茶淀街、杨家泊镇、汉沽街等供水干管工程,建成管线总长度约71.12公里的DN600供水干线,实现工程全部通水。
三是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区财政、街镇政府、供水企业按照7:1:2的比例共同出资,总投资0.87亿元,完成太平镇、海滨街、中塘镇等7个街镇34个农村楼房居住区供水管网改造和水表出户改造工程建设,使近15万农村居民受益。例如,古林街道工农村在2000年左右就实现了村民上楼居住,供水管道已经老化存在安全隐患,且由于没有市政供水管道,一直由大港油田公司就近供水,按照工商业水价收费。通过管道更新、水表出户改造以及接入市政供水主管道延伸工程,实现村民用水按居民水价收费,有效降低了用水成本。
三、效率效益双提升,创新农村供水管理模式
农村地区饮水工程普遍存在点多面广、基础设施分散、漏损率高、运营管理不便等诸多困难。为充分发挥城市供水延伸农村供水工程和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效益,滨海新区制定出台了《滨海新区城市供水延伸农村供水管理意见》,明确主体责任,并积极探索实行“政府主导建设、委托市场运营”的供水管理模式,实现农村饮水水质和供水效率“双提升”。
一是设置过渡期,明确责任主体。鉴于农村供水的特殊性,滨海新区在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完工后设置了两年过渡期,明确“三个责任”。即:过渡期内以街镇为管理主体,供水企业配合;过渡期满后,由街镇、村会同供水企业开展供水设施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街镇组织整改完成后,移交供水企业管理。
二是合理收缴水费,做好日常维护。滨海新区对城市供水延伸农村供水采取同网同价原则,由供水单位抄表到户,并与用水户签订供用水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以村(农村居住社区)为单位设置村镇考核水表,采取承包给第三方管理或委托村委会管理等方式进行水费管理,有效提高了水费收缴率。将征收的水费用于供水工程日常维护,实现“以水治水、以水养水”,保障了供水工程的长效运行。同时,通过广播宣传、张贴宣传材料、APP扫码等方式,深入开展合法用水宣传教育,引导村民按时交纳水费,有效提升村民节约用水意识。
三是强化财政支持,保障大维需求。滨海新区将城市供水延伸农村供水主干工程大修和更新改造资金纳入区财政预算,由各街镇根据需要,编制年度运行维护维修项目和用款计划,报区政府审核后按程序拨付。农村内部供水管网改造和入户工程更新改造工程,由供水企业编制运行维护维修项目和用款计划,报区水务局审核,根据区政府投资计划进行实施,费用按比例支付。
四是强化监管服务,保障饮水安全。由滨海新区水行政部门对农村供水工程从设计、施工到验收通水实施严格监管,对村镇供水主管网工程和村内入户供水管线工程进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督。督促供水企业主动承担社会服务职能,履行承诺制,设立专门客服电话,优先解决农村群众反映的用水问题,做到“一个电话”服务全调度。街镇配合供水企业做好抢修、维修、收费等协调工作,确保供水设施正常运行及农村群众用水安全。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城乡融合的实质是大幅度提升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天津市滨海新区在这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对于滨海新区而言,使广大农民喝上稳定、优质、安全的自来水,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当地最大的民生工程。该区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的供水管理模式,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实现了农村饮水水质和供水效率“双提升”,践行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在促进城乡融合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