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息

活动预告

Policy Information

协会动态

以创新为引领 打造“蘑法”产业——天津市宁河区潘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经验
2021-12-27 17:19:26


【示范园概况】宁河区潘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位于天津市宁河区历史名镇潘庄镇,规划范围为齐心庄村外南侧,东至齐心马路,南至大贾村边界,西至大龙湾村路,北至滨保高速。示范园范围内农业人口3.36万人,总面积43.6平方公里,以食用菌种植为特色,带动食用菌加工和休闲旅游,是以蘑菇全产业链建设为目标的延伸农业产业链型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宁河区潘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坚持绿色生态是主调、种业研发唱主角、设施农业打主板、康养休闲画主题、智能智慧造引擎,通过科学规划和重点布局,加强蘑菇种植核心技术攻关,注重品牌化、标准化、高端化生产,打造现代产业链融合范本。园区先后被评为“天津市市级农业示范园区”“全国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天津放心菜基地”“省级科技园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培育了130个专业合作社和79个家庭农场。2020年底,实现了示范园内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6700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走出了一条以“蘑法”为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示范园内休闲农场一角


一、主要亮点


(一)规划先行,构建产业发展支撑轴


采取政府统筹指导和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科学编制示范园总体规划,把提升产业能级与农业资源保护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构建农业生态循环产业链条。持续完善园区道路、电力通信、垃圾污水处理、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示范园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重点打造“一核四版块”。“食用菌产业核”:建成一二级食用菌种质培养中心,联合科研院所打造一流研发团队;建成日光温室310栋,林下高温香菇冷棚64栋;建成年生产食用菌包2100万包的全自动生产线和全自动香菇液体菌种制备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农业科技研创与电商服务版块”:高标准建设未来星国家级星创天地,邀请学界知名专家进驻,建设教授工作站,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智能种植设施版块”:建成543.92亩智能化水稻种植基地、菊花示范基地、特色果林种植基地,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种植基地面积1200亩。“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版块”:建设268.43亩特食用菌酱品厂,食用菌仓储、分拣及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和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版块”:建成盛世龙湾陶艺展馆、宁河民俗体验馆、蘑法工场科普基地等文旅设施,打造了农耕和非遗文化全方位深度融合发展、地域特色突出的农文旅区域共享品牌。


(二)品牌经营,构建持续增收核心力


利用物联网为智慧农业技术支撑,建设“气雾栽培”技术的阳光果蔬园,通过远程监控系统、无线传感器监测等科技功能,建设智慧农业大棚,种植高效绿色农产品,实现全程标准化控制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产品依标生产率达到100%,上市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通过农业生产智慧化不断推动品牌战略发展,形成了“齐心食用菌”和“齐心生机产品”共融互促的统一品牌。充分发挥市场带头人作用,利用展会、网红等多种形式统一组织市场推介,目前示范园已经打开京津市场,入驻北京新发地市场、华润等大型商超,使示范园产品销路得到保障。2018年以来,基地生产品牌化得到加强,品牌产品产值占示范园农产品总产值的比重由75%增长至100%。


(三)绿色发展,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突出绿色生态、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理念,利用宁河七里海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首都东南部绿色生态屏障区的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围绕食用菌产业生态循环模式,与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王贺祥教授达成合作协议,研发食用菌种植新技术,推广具有耐盐碱和无重金属积累两大生理特点的食用菌菌种,形成“食用菌栽培—菌糠改良土壤—耐盐植物栽培—耐盐植物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的盐碱地食用菌生产链条。开发立体种植、林下养殖等循环农业产业新业态,形成促进产业提升的新动力,逐步带动高端农产品二产加工联动升级。以生态、文化、创意为引导,以农事体验、创意农业为主要特征,深化“农业+文化+旅游”,打造食用菌为载体的文化创意和养生休闲示范园区,形成食用菌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


(四)创新机制,构建利益联结共同体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政府+龙头企业+园区+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推广“四统一分”的集群式产业发展模式,即“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和分层管理,由龙头企业出资在核心区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为示范区内农户和合作组织提供菌种、食用菌栽培技术服务、产品购销服务,农资租赁等一站式服务。充分发挥合作社带动作用,推广土地入股和“租金+分红”两种联农带农模式,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得到有效保障。2018年以来,示范园核心区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生产的产值占比由15.8%增长至25.6%。


二、特色政策举措


(一)科技驱动,助力示范园产业升级


园区高度重视科技发展,与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交流。在食用菌研发方向,与天津市武警医药研究所和天津农学院合作共同研发液体菌种、菌包制作、菌丝营养液提取、蘑菇培育等技术。在绿色发展方向,与台湾(天津)农伟汇生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园区农作物全部使用营养植物酵素种植取代农药化肥使用,确保种植产品在绿色和有机之间的生机产品,有效提高农产品产量、口感和食品安全档次,打造齐心生机品牌。目前,示范园共获得9项发明专利,包括8项秸秆处理加工设施设备实用新型专利和“一种处理生物质压缩成型设备的停机与死机的方法”的发明专利。


在生产设施方面,大力发展食用菌林下种植、棚室种植、工厂化种植。在工厂化生产车间方面,利用人为控制环境温湿度和通风技术及设备,实现食用菌、果蔬周年生产。菌种方面,目前,示范园核心区已采用液体菌种替代固体菌种的技术和设备,缩短了制种时间,降低了制种成本,提高了接种成活率并延伸了食用菌生产链。蔬果生产方面,引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和设备,采用滴灌技术,实现自动化灌溉,完成大田滴水、滴肥,节约成本,保护土壤。在大田种植方面,实现机播、野草防控、收割、秸秆利用全程机械化管理。


(二)人才引育,助力示范园双创升级


充分利用示范园区的发展基础,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失地及返乡农民的创业与就业,围绕高级人才激励、科技人才孵化、层级能人互信、农村人才培训,形成了示范园梯次人才开发与利用机制。园区聘请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1名,主要负责育苗、生产技术指导、农业科技研发、文化艺术培训、旅游拓展项目等工作;与天津众创空间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谋划建设大学生农业孵化器,邀请大学生人才到园区创新创业,搭建返乡、还乡、有创业理想年轻人的梦想平台。优化人才结构,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升产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2018年以来,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就业情况得到强化,示范园内吸引本地大中专学生、务工经商返乡创业人员兴办合作社或兴办家庭农场、开办乡村旅游点的数量不断增加。


(三)产业帮扶,助力示范园增收升级


示范园核心区主要发展食用菌产业,充分利用齐心村、大龙湾村、大贾村三个村庄秸秆资源6800吨、劳动力资源4665人、耕地资源24915亩,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构建食用菌全产业链体系,打造农村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化体系,促进示范园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实施天津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场和动力源。以核心区为核心载体,对周边农户进行示范引领,在传授农户种养殖新技术的同时,吸引部分农户到园区经营,为入园农户提供种苗,搭建销售平台,保障周边农户既能产又能销,使农民增收有了保障。同时,宁河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示范园联动带农作用,宁河区困难村产业帮扶食用菌基地落户示范园,成立由宁河区农业农村委负责项目监管,潘庄镇、大北镇、七里海镇等八个相关镇组建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联动44个困难村,通过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紧紧围绕落实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任务,突出精准扶持安排项目、精准使用资金,达到产业帮扶的目的。对推动宁河区规模农业、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核心区示范带动,目前潘庄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数大幅增加,尤其是家庭农场由2017年的3家增加到2020年的73家,土地集中化经营比例大幅提高。截至2020年底,潘庄镇规模化土地经营比例超过60%,使更多的农民既能从土地获得稳定收入又能从种植业当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劳动报酬,每年可为每个困难村产生2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联农带农示范效果明显。


三、经验启示


一要积极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和产业扶贫国家战略,发挥核心区对困难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实现示范园建设发展与联农带农双丰收。


二要全力落实国家、市区各项政策,坚持以核心区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通过抓农业技术集成化服务创新,推进示范园及周边产业融合发展。


三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围绕提高生产效率和土地产出率,开展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和示范试验,整体提升示范园现代化和科技化水平。


四要强化产业链高水平、高层次延伸,推进发展模式由低端初加工向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方向转换,提高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


五要打造农文旅特色品牌,以传承区域传统乡村特色文化为抓手,建设体验式、展示型商贸休闲度假体系,提高示范园二三产业比重。


最新公告

成都体育产业协会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