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
而在孙颖莎的粉丝眼中,这段内容,不仅不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反而带着主观恶意,甚至还被认为有引导网暴运动员之嫌。
一个过往看来并无不妥的描述,却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甚至对立的解读,这种在当今体育圈越发常见的情况,究竟缘何而起?
原来,在这些粉丝看来,这段新闻的内容,存在着三个问题:
首先:输球并不只有孙颖莎,还有王艺迪,可是李武军的这个文章标题,却使得聚光灯的焦点完全打在了孙颖莎的身上,无端给运动员制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其次:孙颖莎虽然在第一盘里输了球,但却在关键的第四盘顶住压力取得胜利,为最后国乒女队的大逆转做出重大贡献,李武军只拿输球来说事对孙颖莎太不公平。
最后:运动员在关键场次输了球本来就很难受了,不应该再在舆论上进行引导挞伐,而更是要以鼓励为主。
其实,标准的饭圈思维当中,其底层逻辑里有一个不可触碰的大前提——「偶像无错」。
正是基于这一前提,是否了解一项运动的发展规律、不重要,是否能看懂比赛、不重要,是否收获双方选手的激烈对决的观赏性、不重要……反而,任何对于偶像的描述,只要粉丝们觉得会产生负面评价的,都会被视为对偶像及整个粉丝群体的攻击。
胜负、排名、晋级或出局等等通过比较的环节,是竞技体育的生态法则,虽然赢家只有一个、但对结果的评价却因人而异、丰富多元,饭圈逻辑的「一元论」自然而然与之形成矛盾。
于是,李武军的表述虽然是客观事实,但这条新闻在部分粉丝眼中,马上会被解构成为以下的逻辑递进:
莎莎输球了——输球是不好的事情——这个人在散播对莎莎不好的事情——必须马上阻止他!
再举一个例子:
当红偶像王鹤棣前不久在NBA全明星赛周末的名人赛中大放异彩,替补登场砍下18分3篮板1助攻。这则短新闻,普通人看过之后,第一反应自然会是「王鹤棣好厉害」。
图源:NBA
但如果换个角度,代入饭圈粉丝的底层逻辑之后,便会下意识地觉得这则新闻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刻意点出王鹤棣是偶像,为什么不承认他是演员?
为什么刻意点出是「替补登场」,是不是在暗示他的咖位不够?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很清楚了,只要「偶像无错」的认知不可动摇,饭圈粉丝们看待任何一件事情的视角,必然会与外部世界产生认知上的差异甚至是鸿沟。
于是,在普通人看来明明是很客观的表述,在部分粉丝圈子里就会被认为是蕴含着恶意的主观描述。
同一件事,在两个群体的眼中,不了解对方思维的底层逻辑,最终造成了叙事上的割裂,这种割裂,就成为了纷争的源头。
饭圈文化并不是什么新产物了,为何在近些年里,饭圈风气会愈演愈烈?
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首先就要去理解,普通的体育迷追星时,喜欢的是体育明星的哪一点?
健康阳光的形象,赛场上顽强拼搏的作风,当然最重要的是,过硬的业务实力、换言之也就是成绩。
体育明星,天然意义上就会是优质偶像。
像我们所熟知的,科比、詹姆斯、梅西、C罗等等体育明星,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大量的拥趸,其中也不乏狂热群体。
在过去,这些传统的体育粉丝会更专注于去欣赏运动员们在赛场内的表现,他们更愿意去谈论科比今天拿了多少分,梅西过了几个人,纳达尔红土场是不是又赢了……至于场外的那些花边新闻?就仅仅只是花边而已,并不会喧宾夺主。
但网络时代、尤其是流量时代到来之后,消费者每天能够接收到的信息有了指数级的增长,单单是运动员在赛场里的表现,已经不再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信息”的需求。
于是,各种各样的场外新闻也随之被填充了进来。
相比于过去,我们会看到一个个从赛场内到赛场外、被媒体解构得更为彻底的运动员。
比如C罗,或许他未必会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足球运动员,但他一定是迄今为止商业化最为成功的运动员。
过去球迷梦只能在报刊和纸媒文学作品里,才能读到的贝利与马拉多纳勤奋练习的文字章节,如今只要打开手机,就能通过短视频看到C罗每日里是如何地勤勉自律,他吃什么,他练什么,他关心什么,他思考什么……
他是偶像,但不是泥偶木像,而是活生生的、触手可及的。
并非只有C罗,如果愿意的话,我们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
谷爱凌和福原爱从小到大的成长史,我们如数家珍;伊尔卡迪与旺达之间狗血爱情故事,我们信手拈来;桑乔在曼联吃不上饭的悲惨遭遇,我们了如指掌。
在职业体育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刻,粉丝与偶像之间的距离能变得如此接近,网络和视频将虚拟和现实的分界线变得无限模糊了起来。
如此土壤下,培育出来的粉丝,其忠诚度自然远非过去所能及。
这样的情况下,资本运作选择将运动明星进一步偶像化,并以此来收割圈外粉丝,便成为了几乎没有任何意外的合理选择。
普通的体育迷更聚焦比赛,一般会关注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表现如何、会持续关注比赛的结果,甚至会去复盘比赛过程。
饭圈的粉丝们,关注的东西会更为具体得多——比如什么时候开始比赛,搭乘的飞机是几点,住的酒店在哪,比赛里穿的衣服和鞋子是什么……
他们不需要喜欢这项运动,甚至也不一定要了解这项运动,而只是单纯地将这些优质的运动员当成了某种情感投射的寄托,他们所追求的,是与运动员共同成长的深度参与。
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但说到底,职业体育的本质也不过是一场商业演出秀,运动员用出色的表现来换取酬劳和回报——如果不需要太过卖力的表演也能获得回报的话,又有多少人能够硬气地表示拒绝?
正如我们在前文所指出的,在这样一个万物皆流量的时代里,体育迷里会出现饭圈粉丝是一件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尽管他们拥有与普通体育迷完全不同的底层逻辑,并且极为擅长与观点相左的对方争个面红耳赤,但与此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充满热情,忠诚度高,且消费意愿强,愿意为了偶像所处的比赛项目掏出真金白银。
彻底与饭圈粉丝切割,不仅意味着运动项目与流量割席,更意味着经济上的必然损失,对于已经建立了市场与口碑的运动项目与明星运动员来说,自然不会在意,可对那些冷门的项目或者二三线的体育选手来说,却真有宛如割肉之感。
如此一刀切,既不必要,也不明智。
写下这篇文章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评判饭圈文化,或者呼吁抵制饭圈文化,恰恰相反,而是试图通过探寻饭圈粉丝的叙事逻辑,将这一切摊开在明面上,实现某种程度上的互相理解。
普通体育迷不必因为自己了解项目、了解比赛规则,因为专业性,而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看轻其他粉丝群体。
饭圈粉丝们也应该多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与常识,了解偶像的同时,关注偶像所在项目和发展情况,不当「毒唯」。
少一些戾气,多一些平和。
毕竟,LOVE&PEACE也是体育运动倡导的核心主题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