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7人,候补中央委员151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十九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习近平就《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一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民生保障有效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有效,战胜多种严重自然灾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成功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正式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 全会认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的需要;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高全党斗争本领和应对风险挑战能力、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的需要。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会提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全会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这个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人民解放军得到壮大和提高,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会提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全会提出,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会强调,在这个时期,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全会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全会强调,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全会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全会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在经济建设上,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党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在政治建设上,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在全面依法治国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在文化建设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在社会建设上,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重整行装再出发,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人民军队坚决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以顽强斗争精神和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为推进依法治港治澳、促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在外交工作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全会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全会提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以上十个方面,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全会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会强调,全党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全会强调,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做到难不住、压不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全会决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全会认为,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奋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我们坚信,在过去一百年赢得了伟大胜利和荣光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来源:新华社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育行政部门,各厅、司、局,各直属单位,有关全国性体育社会组织,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训练局,有关体育院校,有关企业:   现将《“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规划》全文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   如需PDF全文版本请加微信13810605592   体育总局 2021年10月8日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解读《“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 日前,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发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就《规划》制定和贯彻落实工作等问题进行了解读。 问:请介绍一下《规划》出台的背景。 答: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既是国家强盛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三五”时期的持续努力,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顶层设计更加清晰,一些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领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2020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超过1.86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十三五”期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586个世界冠军,创、超世界纪录75次。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2015—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71万亿元跃升至2.9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4.6%。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和备战工作扎实推进。体育助力脱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体育领域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体育各领域事业的快速发展为《规划》的编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意气风发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乘势而上筑牢体育强国根基、奋力实现体育现代化的开局时期。我国体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但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体育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还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竞技体育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运动项目发展不均衡、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体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体育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在“十四五”时期给予更好的谋划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体育改革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强调“‘十四五’时期,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到2035年全面建成体育强国的战略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就建设体育强国作出具体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未来发展的部署为《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 问:请介绍一下《规划》的出台过程和总体考虑。 答:2019年4月,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的要求和体育总局党组的部署,体育总局正式启动“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两年多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强化理论研究。在《规划》编制之初就依托高校等单位设立了13个重大研究项目,结合体育发展的热点难点,围绕“十四五”发展面临的形势、目标任务以及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开展深入研究,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力求在评估“十三五”规划实施效果的基础上,确保《规划》更加科学。二是坚持开门问策。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的指示精神,通过体育总局官网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200余条;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共听取50多位地方体育部门、事业单位以及项目协会主要负责人的意见;面向全国体育系统121个单位征求意见,共收到338条修改建议。此外,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研和访谈,涉及地方体育部门、事业单位、项目协会、行业体校、科研院所、体育企业等。三是开展专题攻关。围绕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三大球”振兴发展、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体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冰雪运动发展、体育赛事安全监管等体育强国建设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委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专题攻关并取得重要成果。四是组织专家论证。组织国内高校专家学者对《规划》进行科学论证,并根据专家的意见多次修改完善。五是提交审核批准。《规划》编制完成后,提交体育总局党组审议通过。 《规划》起草的总体考虑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安排以及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部署,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综合考虑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外形势和体育发展条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我国体育领域主要矛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对“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先后就体育改革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体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规划》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逐一予以充分体现和全面贯彻,切实以实际行动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注重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育事业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参与体育运动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规划》立足“国之大者”,注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优先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注重贯彻高质量发展主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也是体育强国建设必须遵循的发展要求。《规划》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通过改革创新优化政府职能,完善社会办体育的体制机制,增强体育内生动力,激发体育发展活力。坚持推动体育各领域均衡发展、充分发展,围绕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加强体教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体育文化健康繁荣发展、实现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以及支持特殊类型地区体育发展等方面,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补齐短板,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是注重统筹发展与安全。《规划》认真汲取体育领域安全生产的深刻教训,深入贯彻国家总体安全观,坚持系统观念,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坚持依法治体,高度重视体育领域各类安全风险防范,细化落实各项安全责任,重点加强体育领域意识形态风险和体育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健全各类标准规范,强化安全监督检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全力防范化解体育领域各类安全风险。 五是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注重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以及与《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落实相衔接。在具体操作层面,《规划》注重通过项目落地、地方落实和工程实施确保执行。强调要大力发展“三大球”等集体球类项目、户外运动、冰雪运动等普及程度高、市场空间大、消费引领性强的运动项目,通过普及和推广,力争形成一批参与人数过亿的项目。强化地方和基层落实责任,单列专章对区域体育事业发展进行部署,引领各地切实将体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出28项重大工程,将《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进一步细化为落实举措。 问:请介绍一下《规划》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特点。 答:《规划》由15个部分组成,共3万余字,分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总论。包括一、二两大部分,主要阐述了“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取得的成就、“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的形势、2035年体育强国建设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主要目标等。 第二板块为分论。总体上按照体育的各个领域来阐述“十四五”时期体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安排了12个部分,分别是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对外交往、北京冬奥会备战与冰雪运动发展、体育科教信息及体育人才、体育法治、反兴奋剂、行业作风建设、体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并明确了这些领域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第三板块为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强化组织保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监督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规划》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谋划更全面。围绕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规划》立足“十四五”体育改革发展实际,对体育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谋划,既有总体发展思路,又有12个领域的具体谋划,涉及体育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于未来体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二是目标更清晰。《规划》瞄准2035年实现体育强国远景目标,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统筹谋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搭建体育强国建设的四梁八柱这个总体要求,并明确了八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三是改革更具体。虽然改革没有单列成章,但通篇体现了改革创新思想。“十四五”时期体育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开放办体育、开门办体育,深化“放管服”改革,下放审批权限,推动融合发展,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市场主体以及社会各界力量投身体育事业,推动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四是措施更有效。《规划》现已印发,关键是要落地见效。《规划》通过项目落地、地方落实和工程实施,增强了《规划》的可操作性,同时对一些重点任务进行更加具体的谋划,任务和责任更加明确,对各级体育部门、事业单位和项目协会的指导性更强。 问:《规划》在推动体育重点领域工作方面有何部署。 答:《规划》对“十四五”体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围绕体育强国建设,力求推动“十四五”体育重点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规划》提出要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市、区)创建。举办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和全国社区运动会。组织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持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完善绩效评价及资金补助政策。加强运动防护师、运动营养师等人才培养,建立体卫融合重点实验室,完善运动处方库。支持上海开展“运动健康师”试点工作。建设科学权威的健身方法库、宣传平台和线上培训平台。开发国家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服务系统,推动建立国家、省(区、市)、市三级互联互通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 二是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构建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规划》提出要创新竞技体育体制机制,稳步推进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多元化项目发展新模式。重点打造一批竞技体育特色项目名城。支持10个省(区、市)在体育强省建设中实现竞技体育突破性发展。建立科学有效训练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竞赛体系。创新国家队管理体制。支持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打造能征善战作风优良国家队。打造一批集“训练、科技、医疗、教育、服务”于一体的国际一流训练基地。实施竞技体育人才“十百千万”工程。提升集体球类项目发展水平,推动“三大球”振兴和职业体育发展。 三是加强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青少年体育优秀人才培养,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模式,加快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深化体校改革,因地制宜、因项目制宜建设各级各类体校,强化体校培养后备人才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培育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建立衔接有序的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体系,联合教育部门整合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骨干队伍建设。推动体教融合建设以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四是坚持供需两端发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要强化要素创新驱动,充分发挥科技、资本、人才、数据等核心要素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支持建设一批国家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和国家级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等为龙头、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体育市场主体,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丰富竞赛表演、健身指导、技能培训等各类产品和服务。深挖体育消费潜力,择优确定10个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推动体育彩票安全健康持续发展。加强体育市场监管。 五是强化体育领域思想引领,促进体育文化健康繁荣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体育领域思想引领,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汇聚起推动体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深入挖掘中国体育文化内涵,推动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总结提炼运动项目的文化特征、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形成各具特色的运动项目精神内核和文化标识。加强体育文化创作及平台建设。加强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利用和传承。 六是坚持合作共赢开放战略,构建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规划》提出要提升体育对外交流层次和水平,配合开展元首体育外交,深入参与政府间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合作平台深化体育对外交流,办好“小而精”品牌体育交流活动,促进民心相通。通过申办、举办、参加国际大型赛事活动,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坚持“奥运模式”,妥善处理国际体育涉台问题。全面深化与港澳地区的体育交流合作,以举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以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合作为重点,助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七是以筹备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实现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备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力争取得我国冬奥会参赛史上最好成绩。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加强冰雪运动进校园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实施,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促进冰雪产业全面升级,不断提升本土冰雪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打造冰雪产品高端品牌。提升冰雪运动国际影响力,加强与国际奥委会、冰雪项目国际组织合作,积极申办、承接国际大型综合性冰雪赛事。 八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法律规范体系,提升依法治体水平。《规划》提出要完善体育法律规范体系,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完成《体育法》修改工作,开展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制度建设评估。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编制体育总局部门权力与责任清单。落实地方体育执法责任制,支持地方委托综合执法机构开展体育行政执法活动。推进体育法治宣传教育,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加强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体育社会组织、体育市场主体等体育法治宣传教育。健全体育纠纷解决和法律服务机制,加快建立全国性体育仲裁机构,引导单项体育协会内部纠纷解决机制与体育仲裁有效衔接。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仲裁事务。 九是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体育事业协调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体育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鼓励建立区域体育发展联盟。促进区域间体育资源共享、制度对接、要素互补、流转顺畅、待遇互认和组织协同等良性互动。促进区域体育协调发展,在东、中、西部分别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城市,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体育产业增长极网络。支持特殊类型地区体育发展,加快发展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体育事业,建立对口帮扶机制。落实党中央治藏治疆方略,推动组团式对口支援西藏、新疆体育工作。推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除此之外,《规划》还提出要加强体育科教、人才和信息化建设,提升体育科技研发水平,加强国家队科技助力工作,推动高等体育院校改革与发展,强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体育信息化建设,为体育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推进反兴奋剂斗争,强化兴奋剂风险防范,健全完善反兴奋剂工作机制,做好反兴奋剂工作组织实施,完善反兴奋剂长效治理机制。加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纠正体育行业不正之风,加大重点领域乱象整治力度,防范化解体育领域风险,压实地方和基层管理责任,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问:对贯彻落实《规划》有何安排部署。 答:《规划》是指导“十四五”时期体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为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安排部署。 一是加强党对《规划》实施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体育系统党的建设,确保体育规划实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加强宣传解读。通过多种形式宣传解读《规划》提出的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及相关举措,统一全国体育战线的思想认识,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三是强化组织保障。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对体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编制体育各领域专项发展规划和各运动项目发展规划。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加强《规划》实施的资金保障,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形成财政综合支持体系,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五是强化监督评估。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督促检查各级体育部门、事业单位和项目协会的重要内容。强化《规划》落实的社会监督,确保《规划》总体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END—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1〕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 2021年7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全民健身计划 (2021—2025年)“十三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逐步增多,人民群众通过健身促进健康的热情日益高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同时,全民健身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为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依据《全民健身条例》,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 二、主要任务 (三)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制定国家步道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和体育公园建设指导意见,督导各地制定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倡导土地复合利用,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场地设施。新建或改扩建2000个以上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馆等健身场地设施,补齐5000个以上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器材,配建一批群众滑冰场,数字化升级改造1000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 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提升行动,控制大型场馆数量,建立健全场馆运营管理机制,改造完善场馆硬件设施,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提升场馆使用效益。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优化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绩效管理方式,加大场馆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开放的绩效考核力度。做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 (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开展全国运动会群众赛事活动,举办全民健身大会、全国社区运动会。持续开展全国新年登高、纪念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全民健身日、“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中国农民丰收节、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等主题活动。巩固拓展“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大力发展“三大球”运动,推动县域足球推广普及。制定运动项目办赛指南和参赛指引,举办运动项目业余联赛,普及运动项目文化,发展运动项目人口。支持举办各类残疾人体育赛事,开展残健融合体育健身活动。支持各地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培育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联合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促进区域间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五)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开设线上科学健身大讲堂。鼓励体育明星等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健身科普活动。征集推广体育科普作品,促进科学健身知识、方法的研究和普及。制定面向大众的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及评定体系。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改革,适当降低准入门槛,扩大队伍规模,提高指导服务率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弘扬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精神,开展线上线下志愿服务,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 (六)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完善以各级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重点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鼓励体育总会向乡镇(街道)延伸、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下沉行政村(社区)。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对队伍稳定、组织活跃、专业素养高的“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骑行、跑步等自发性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给予场地、教练、培训、等级评定等支持。将运动项目推广普及作为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 (七)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合理调整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设施器材标准,在配备公共体育设施的社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配备适合学龄前儿童大动作发展和身体锻炼的设备设施。提高健身设施适老化程度,研究推广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赛事活动。完善公共健身设施无障碍环境,开展残疾人康复健身活动。推动农民、妇女等人群健身活动开展。 (八)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龙头、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体育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促进体育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在健身设施供给、赛事活动组织、健身器材研发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鼓励有条件企业以单项冠军企业为目标做强做优做大。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积极培育户外运动、智能体育等体育产业,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在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基础上,择优确定一批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充分发挥试点城市、示范城市作用,鼓励各地创新体育消费政策、机制、模式、产品,加大优质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高端体育消费回流。 (九)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深化体教融合。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健全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各级各类体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力度,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鼓励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 推动体卫融合。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推进体卫融合理论、科技和实践创新,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推广体卫融合发展典型经验。 促进体旅融合。通过普及推广冰雪、山地户外、航空、水上、马拉松、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等户外运动项目,建设完善相关设施,拓展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引导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十)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加大公益广告创作和投放力度,大力弘扬体育精神,讲好群众健身故事。强化全民健身激励,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运动银行”制度和个人运动码,开发标准统一的科学运动积分体系,向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达标者颁发证书,鼓励向群众发放体育消费券。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和模范县(市、区)创建。加强全民健身国际交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推动武术、龙舟、围棋、健身气功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鼓励支持各地与国外友好城市进行全民健身交流。 三、保障措施 (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各级人民政府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作用,推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本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体育总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和督促指导。 (十二)壮大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在人才培训中的作用。加强健身指导、组织管理、科技研发、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供给。畅通各类培养渠道,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化的全民健身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评价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指导群众健身的教练员职称评定工作。 (十三)加强全民健身安全保障。对各类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加强监管,鼓励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建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建立户外运动安全分级管控体系。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全民健身相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坚持防控为先,坚持动态调整,统筹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十四)提供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支持开展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运动。开发国家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国家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和公共体育设施电子地图,推动省、市两级建立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健身设施查询预定、体育培训报名、健身指导等服务,逐步形成信息发布及时、服务获取便捷、信息反馈高效的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机制。

成都体育产业商会

About Us

成都体育产业商会是以成都市体育产业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民间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由体育界人士自愿发起组建,旨在通过推动成都体育产业力量资源共享、强强联手,实现各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合共荣,以提升产业整体发展,顺应国家战略,积极助推以成都为中心、四川省甚至西南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搭建地方行业企业与国内外体育产业资源的沟通平台、合作平台。 

成立以来,CSIC迅速发展壮大,先后吸收了120多家会员单位和战略合作单位,广泛涵盖体育核心产业和外围产业的各方面中坚力量,包括体育赛事竞技、体育器材用品、体育旅游、体育场馆、体育地产以及文化传播、演艺、媒体等相关领域,基本形成了以体育为核心、以成都为中心的跨行业、跨地域的服务性产业平台,成为全国体育产业商会组织的标杆和典范。

商会动态
行业动态
会员动态

投资指南

    • 图文组件

      参与会员代表大会

      拥有会员代表大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 图文组件

      获得服务优先权

      包括有资源、人脉、讯息等一系列优先权

    • 图文组件

      商会管理权

      拥有对商会工作的提议案权、建议权和监督权

    • 图文组件

      企业宣传

      将会在我们商会官网或小程序等各个开放平台宣传企业

    加入成都体育产业商会

    商会动态

    Chamber of Commerce News

    动态信息
    非正式研究院
    最新活动
    活动集锦

          300+ 会员的信赖

          Member's trust

          请输入标题
          • 图文组件

            罗 某  会长

            成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CEO
            四川有限公司 董事长

            主营业务:
            保险经济、网络科技
            其他业务:
            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物业管理等

          优秀合作企业的信赖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