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息

活动预告

Policy Information

协会动态

看!一位“大国农匠”,和他的天府粮仓
2022-12-22 08:53:58








有意义的路一定是艰难、漫长而孤独的。躬耕稻田30余年,这是育种专家宋德明一直以来的信条。


他熟悉田野。从童年起,他陪家人在重庆永川的水田里耕作;农学院求学时,辽阔的田野是他最珍贵的课堂;工作后,他在杂交水稻育种工作中做得有声有色……

一次亲人的别离,让他决定改变方向,从零开始。于是,他来到了成都崇州市五星村,暗下决心要在这片土地上,种出一种特殊的大米,弥补他未尽的遗憾。



2022年金秋,金黄的茫茫稻田迎来丰收。宋德明预估,产量会突破500万公斤。他个人也获得了“丰收”——与全国优秀农人竞争比拼,并在“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上获奖。这让他倍受鼓舞,扎根村野稻田七年,脚下的土地最终“开花扬穗”。
今天
小布带你了解
一个特殊的“农民”
和他的种田故事
这也是天府粮仓的土地
如何结出果实的故事

▲“大国农匠”宋德明




如何让糖尿病患者吃饱米饭?


数据统计,全中国有超过1.4亿糖尿病人,他们的世界里,米饭意味着“糖”。“吃米饭”常常会变成一件需要权衡选择的事。吃,米饭中含有大量快消化淀粉,餐后快速分解成糖分进入体内,血糖会急剧升高;不吃,又容易营养不良,甚至出现低血糖现象。


宋德明没有想到
他是用这种方式真正走进这个群体的
2003年冬
他正在海南陵水南繁基地忙着育种时
突然接到53岁的岳母
因糖尿病并发症医治无效离世的噩耗
岳母生前常常不敢吃饭的情形
煎熬着宋德明的心
作为一名育种专家
他翻来覆去地思索:
能不能培育一种可以调控血糖的水稻
让糖尿病患者也能吃饱米饭呢?


没有经验参考,没有前人指引。在他的许多同行看来,在普遍追求产量和口感的时代中,研究这种大米更像是“误入歧途”。宋德明不争辩,在田垄一角默默实验。


▲稳糖米种植田地

“必须要拿出成绩来,事实胜于雄辩。”虽然总是这么鼓励自己,对于这颗存在于理想中的大米,宋德明心里也没底。大米若要有低升糖效果,少不了抗性淀粉的参与,这种淀粉具有不被消化的特性,在人体小肠中不分解成糖。天然大米中抗性淀粉含量十分少,需要人工强化培育、选育。然而,“水稻育种是万中挑一,每年做几千个杂交,可能最终一个都选不出来。”


2006年,在家人的支持下,宋德明辞去公职,更加专注地做研究。从“0”到“1”的攻克之路,艰辛而曲折,最困难的时候,他和爱人卖掉最后一套房以渡难关。


2015年,拿着手里最后一笔钱,宋德明在崇州白头镇五星村流转了45亩土地,住在田边,开始了“水稻育种个体户”的生活。自1993年他与崇州籍的爱人结婚后,宋德明之前每年都会抽几天回到崇州陪伴岳父岳母。而这一次,他决定把根扎在这里。


宋德明相信,自古便有“鱼米之乡”美名的崇州,将为自己希望之种的萌芽提供沃土。





从一粒稳糖米到更多延伸产品


从空中俯瞰,这片位于成都平原以西的地块上,院落三三两两镶嵌其中,或三五成群,掩映在树林间,或被细密的河渠环绕着。经都江堰而来的河水缓缓淌过,滋养着这片田原上长达两千年的农耕文明。


《华阳国志》载:小亭,有好稻田。小亭就在崇州,自古便是“天府粮仓”。


来到崇州后
宋德明常常是一大早就钻进田中
在渐渐明亮的田野间穿行
外衣沾满了露水
炎热的太阳下
他小心翼翼地给抽穗的稻子拔除稗草
斗笠下
汗水早已湿透了他的脊背


不断地从理论到试验,再从试验复归理论,2017年初,他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米的抗性淀粉含量达到7.12%,具备高抗性淀粉特性。这粒大米也有了自己的名字——稳糖米。


宋德明同时抓住另两个关键因素——直链淀粉、胶稠度,不断试验,最终实现了稳糖米饱腹感强、升糖平缓、口感好的三大特性。


试验有了结果,但是否能在人体上表现优异?2018-2019年间,华西医院在2型糖尿病患者志愿者中,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稳糖米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适合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异常人群食用。


▲稳糖米样品


吃饭这件“小”事,本质上关乎着人的幸福。宋德明希望,让糖尿病患者从某一程度上重拾正常生活,“放放心心地吃饭,仅仅是这一点,对他们来说已万分重要。”

在稳糖米研发路上行走近二十年,宋德明既怀着一颗朴素的农人之心,对土地的规则充满敬畏和感激,又逐渐开始思考:如何让更多人享受这粒稻子带来的幸福?

初来乍到之时,五星村村民的淳朴热情和大力帮助让他深受感动。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是宋德明回报大家的方式。宋德明的企业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合作,为农户提供稳糖米种子和技术,“使他们在同等条件下,每亩可以多收入200-400元”。

同时,宋德明带领团队研发出以稳糖米为原料的米线、濑粉、通心粉等产品,力图延长健康产业链条,让更多轻食爱好者乐享多元化的低升糖指数食品。他的团队中,许多都是“90后”“00后”的年轻人,不少人是被健康饮食理念所吸引而加入其中。他们对这份事业怀着一种热情,相信随着农产品消费市场的个性化、品质化趋势凸显,功能性大米,将在未来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新时代农业更需要高度和底蕴”


宋德明的稻田,已经成为了五星村一处独特的景点。多次获奖的稳糖米成为近年来川米中的“硬核”品种之一,吸引不少游客专程前来拜访打探。稻田也逐步发展为“产、学、研”一体的功能农产品示范园区,通过定期开展参观游览、知识讲座、现场体验等活动,向游客们普及功能水稻的健康理念。


从最初的45亩地扩大到1万亩的种植基地

2022年稳糖米年产量达500万公斤

产值超5000万元

虽然时下水稻早已收割完毕

宋德明还是习惯每天去田里走走

看看这片和他一同奋斗的田野


站在冬日的田埂上,他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述着:秋天,这里金黄的稻浪如何一层层汹涌;春天,紫云英如何开遍了油菜花的田野。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茫茫的田野仿佛延伸到无穷的远方。


▲宋德明


如果在春天来到五星村,你可以乘坐一辆复古的红色小火车,穿越阳春三月的油菜花田。从慢悠悠的车厢里往外看,眼前是一片金灿灿的花海,远处高铁动车组呼啸而过,村子里的景点也一一串联起来:长满多肉植物的咖啡馆、可以体验古法榨油的小作坊、自己亲手烤蛋糕的餐厅、还有各具风情的农家乐……


这些店的主人,都是五星村的村民,是曾经背井离乡在外打工,而最终在自己的家乡安居乐业的人们。这座小村,10年前还是一个产业结构单一、交通落后的贫困村。


▲因稳糖米获取的荣誉

你不禁会想,这片沃土改变的何止是宋德明?这片土地上绵延的幸福密码,何曾只启迪过一人?


随着近年来五星村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增长的商机也吸引外出闯荡的村民回来了。无数新农民与新农村的故事,在这里上演。

“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时所说的这番话,让宋德明更加坚信自己这份职业的意义。


“我一直坚信,新时代的农业更需要高度和底蕴。”回顾2022年,宋德明对于“大国农匠”奖项的份量感受颇深。于他而言,这个奖项代表着国家对于“匠人”精神的肯定,更是对自己的激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使命,坚持不懈地发展健康产业,让作品经得起历史的拷问。

宋德明深知

他最得意的作品不是摆在展厅之中

而是写在大地之上

这片大地上结出的硕果

凝聚着农人的辛勤和科技的光芒

将让无数家庭受益

为千万人带去幸福


推荐阅读:
重访成都三环路“救火英雄”:因为受过帮助,所以义无反顾


成都商报-成都发布记者|杜玉全

实习记者 张芷旖

摄影记者|王欢

成都发布编辑|周霖 实习编辑 格子

扫码进群↓

给身边“大国农匠”点赞

最新公告

成都体育产业协会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