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息
Policy Information
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大任务是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实现路径。由成都高新区和双流区合作共建的生物城,正是成都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探索实践之一。
“推动跨区域合作只有建立在双方价值追求一致、资源优势互补、利益共赢共享的基础上,才能充分调动双方积极性,最大程度形成推进合力。”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领头羊”,在前沿技术和产业规律把握、高端资源要素聚合和政策集成创新、企业招大引强和产业孵化培育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双流区则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广阔的承载空间、健全的社会管理组织和丰富的社会治理经验。基于此,双方按照“成都高新区主导经济发展事务+双流区主导社会管理服务事务”的职责分工,以“管委会+专业公司+业界共治”的组织架构实施赋能型放权,形成了跨区域高层协商和跨组织部门协作的体制机制,有效降低了跨区域联合治理的制度成本,提升了园区管理运营整体效能。
以园区内一桥生物技术创新药物全球总部及制造基地为例,作为成都首个以“标准地”方式出让的工业用地项目,同时也是生物城“拿地即发证”“拿地即建设”项目,该基地从土地成交之日起,仅用时27天就取得了不动产证(土地)、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及施工许可证。
这一创新探索也推动生物城在创新创造方面不断取得突破,逐渐形成自身优势产业集群:截至目前,生物城累计落户高能级产业项目已逾200个,总投资超1200亿元,助力成都高新区在科技部发布的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实力排名第3。
沿永安湖环湖而行,一幅湖心生态成势与湖畔创新成林的秀美画卷徐徐展开。而在湖边散步的十个人里,八九个都是科研工作者。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如今,生物城已引进高素质产业人才11000余人。
诸多来生物城创新创业的人才中,不乏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故事。
2012年,李进回国创办了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DNA编码化合物库(DEL)技术为核心技术的高科技生物医药企业,其自主知识产权的DEL库是目前公开的中国唯一、全球最大的小分子化合物库之一。2020年4月16日,这家位于生物城的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成为登上科创板的第一只川股。从初创到上市,不过8年时间。
在疫苗赛道,2020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魏于全院士与来自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10余位科学家共同在生物城中创立成都威斯克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短短7个月时间,威斯克生物就成为“独角兽”企业。
从求贤若渴,到人才纷至沓来,背后是生物城创新土壤的不断优化。而人才创造的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7年中,生物城已长出一批生物医药的头部企业:推动成都先导、海创药业、苑东生物、康诺亚等6家企业成功上市,威斯克、成都医云科技等则在短时间内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众人“拾柴”,烧旺了创新的熊熊炬火。
幽幽林木间,“空中飞廊”可使游人穿行游览,湖滨空间给鸟类提供食源居所……如今的生物城演绎着生命的活力,把公园城市建设深入城市肌理。
生物城内规划建设了总面积达206公顷的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园,内有近千亩原始生态林,被称为成都“桃花源”。森林公园与周边的牧马山、黄龙溪、锦江绿道相连,形成一整条城市绿色廊道,承担起城市绿肺和城南新名片的重要角色。该公园获2022世界建筑节·中国年度最佳景观设计大奖。
除了城市公园,目前,生物城还有1个文化中心、1个会议中心、1个综合体、1个商业街、1个安置小区共计约100万平方米的商业业态全面投用,累计签约商业项目近30个,覆盖园区企业员工及周边居民超5万人,构筑形成食住行、游购娱的商业消费场景。
从“产城人”到“人城产”,生物城通过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未来新城,让人才近悦远来,让企业集聚落户,反哺和保障城市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