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脚步不断加快,运动已然成为了成都又一张闪亮的名片。
每一次采访,都让我看到这座城市的活力。天府绿道上全天候、全龄段的运动场景不断上新,无论是跑者、自行车爱好者,还是携家带口的露营达人,绿道承载了大家对于运动的想象,更承载了对生活的无限期许。过去三年,我见证了绿道的不断拉长,见证了社区运动角的不断优化,见证了城市“金角银边”的高效利用……我努力用一篇篇稿件记录着这段高质量发展的历程,用一张张图片留下成都人幸福生活的瞬间,用一段段讲述分享成都的烟火幸福。
↑裴晗在绿道生活嘉年华中进行采访
作为一名体育记者,我最初参与报道的项目是马拉松。这个从古希腊兴起的项目,时至今日已愈发展现出全民参与的属性,让我的视角也从屡次突破人类极限的肯尼亚名将基普乔格,最终落在了自己的身上。2015年初,我被要求出一篇“体验式报道”,原本编辑的意思是让我讲述一下马拉松比赛当天赛场的一些见闻,但我在只练了半个月的情况下,就报名挑战了一场半程马拉松。结果可想而知,首次出战就PB了——当然这个PB不是个人最佳的personal best,而是“跑崩”,腿抽筋到只能慢走的地步。比赛跑崩了,稿子却多了很多鲜活的素材,一个“跑崩”的形象就出现在了媒体中。

↑裴晗作为选手在稻城亚丁参加越野赛
沉下身子来接触运动,让我对于日后的报道有了更多的视角。截至今天,我已经跑过大大小小的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超过50场,在悉尼歌剧院的海鸥夹道欢迎中冲过线,也在以色列埃拉特的沙漠中尝过蜜枣;在跑过诺坎普的时候泪流满面,也在熊猫100的比赛中滚成了泥人……无数自己的脚步,让我在奔跑中走近赛事、走近城市、走近每一个鲜活的成都人。在奔跑中,看见适宜奔跑的城市绿道在成都生长。在奔跑中,发现成都的体育场馆越来越好,感受大运场馆惠民带来的运动活力。在奔跑中,遇见越来越多爱上运动的成都人。我以“蓉小布”记者的身份,记录着这一切。

↑采访四川女篮
30岁生日,跟着大运火炬穿越中国
全球青年共享的大运盛会,不断激发成都城市有机更新的内在势能。通过“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的脚步不断加快,天府之国的幸福不只在运动场,更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都大运会筹办的几年中,我有幸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幸福感受说予粉丝们共享。

↑参加成都世乒赛团体赛采访
2020年底成为成都发布的体育记者,我几乎参与了每一次成都大运会的节点性报道,见证了成都大运会火炬“蓉火”在3000年前太阳神鸟振翅高飞之所惊艳面世,见证了成都大运会奖牌“蓉光”在水韵秀丽的东安湖畔闪耀全球……或许,唯有厚积薄发,才能在艰难磋磨中沉潜才干、砥砺前进。
2023年6月10日,成都大运会火炬传递在北京启动,当天恰逢我30岁的生日。“奔三”的最后20天,成为我人生历程中最难以忘记的时光。当时还是候选火炬手的我,在北京站、哈尔滨站和深圳站火炬传递中都曾是“替补火炬手”,一旦其他候选火炬手临时出现状况,随时准备着立即顶上。

↑成都大运会火炬传递北京站活动之后拍摄
跟着大运火炬,我在北京亲历“百年薪火”的厚重积淀,在哈尔滨唱响“冰火之歌”,在深圳感受“时代春潮”,在重庆聆听“双城故事”,在宜宾一览“长江宏图”,回到成都“成就梦想”,这是任何一个火炬手所没有的经历。
我会一直记得,2023年6月10日中午在驻地酒店的那碗长寿面,仿佛一直吸不到头,那份生日蛋糕是那么的甜蜜。
火炬手,不仅传递大运火种
因为要承担成都市内传递首日的火炬手使命,一早就在成都体育学院待命的我没能现场看到起跑仪式的盛况,但脑海中已经演练过无数遍的这幅场景,足以让我心潮澎湃。事实上,对于手持“蓉火”奔跑的动作,我都已经在现实中演练过无数次,甚至想象过与传递沿途的高校学子们如何互动,与交接棒的火炬手展示什么动作。
我曾想,已经多次采访过火炬传递的我,站在成都体育学院的传递路线上时,或许感动仍有,但远不及其余火炬手那般炽烈。然而,今天,当我举着火炬奔跑,内心的那股对青春旅程的炽烈向往依旧澎湃。这段既短且长的传递,不仅是对我的认可,更是对一名体育新闻工作者的褒奖与肯定。当我与上一棒火炬手交接,沿途两旁成都体育学院学子们震耳欲聋的加油声是那么清晰,却又那么空灵。那几十米的旅程,尽管只持续了几十秒的时间,但是却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最难忘的一瞬。
成都大运会的主火炬塔在东安湖畔矗立,见证着成都的日出与日落,记录着成都的发展与成就,分享着成都的烟火与幸福。作为一名“蓉小布”,期待着五洲热望主火炬塔被点燃的那一瞬,世界的目光注视成都,感受这座城市如火般的热情,一同享受成都大运会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别样精彩。我将和同事们一起,继续记录比赛的精彩,传递城市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