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息
Policy Information
关注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杨斌平
就成都协同联动赛事侧和城市侧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有关情况
进行了介绍
👇
绿色低碳正加快成为
成都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绿色低碳发展是时代潮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7月10日至16日为全国节能宣传周,明天是2023年全国低碳日,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当前,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在即,“简约、安全、精彩”“绿色、节俭、必须”分别作为成都大运会的办赛要求和办赛原则,备受社会关注。
自2017年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将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有机融合、统筹推进,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体系,扎实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荣获“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首届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奖项,绿色低碳正加快成为成都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以产业“建圈强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4%。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整治“散乱污”经营主体超2.1万家,第三产业占比优化为66.4%。
二是能源结构调整加快。大力推进减煤、控油、稳气、增电,发展新能源。实施“蓉耀工程”电网补强项目,加快推进华能彭州燃机、崇州和大邑抽水蓄能、金堂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建设。强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全市非化石能源占比39.9%,单位GDP能耗远优于全国和四川省平均水平。
三是绿色建筑加快普及。在省会城市中率先制定绿色建筑促进条例,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获得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面积3649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6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66%。
四是绿色交通成网成势。不断强化“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发展与高效衔接,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位居全国城市第5位,日均客运量497万乘次,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60%。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入选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规划建设1650公里自行车专用道,超大城市高峰通勤拥堵指数下降3.5%。截至今年6月底,新能源车保有量约51万辆(较2022年底新增9.4万辆),占汽车比例的8.2%。
五是碳汇功能显著增强。全面建立林长制,系统推进龙泉山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系统碳汇近200万吨。完成“百个公园”示范工程,实施增绿项目1.1万个,累计建成各级绿道6158公里,保护修复川西林盘1005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4.5%。
完善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
创新提升治理能力
与此同时,我市注重完善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治理能力,激发城市内生动力。
一是重塑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城乡形态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实施差异化城市发展策略,以“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着力打造24个重点示范片区,加快构建与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城市格局。
二是打造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立足“双碳”产业新赛道,出台支持绿色低碳重点产业若干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低碳服务,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
四是探索气候投融资路径。依托四川天府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印发气候投融资支持项目目录及认定规范,组建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加快搭建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助力绿色低碳转型。
记者问答
“碳惠天府”机制
已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
目标是到2025年
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80万辆
公共领域电动化率80%
努力将成都大运会办成一场
展现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效的
绿色低碳体育盛会
简阳赛区从三方面
落实绿色低碳办赛措施
○市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会议暨市委常委班子调研成果交流会召开,要求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实际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点赞在看↓转发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