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息
Policy Information
成都大运会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
成都大运会选拔招募的两万名来自不同高校的赛会志愿者,每天在竞赛场馆、成都大运村、主媒体中心、开闭幕式会场、技术官员驻地、机场、车站等地,全力保障赛事进程有序推进。除赛会志愿服务以外,在成都各大商圈景点、场馆周边、公园绿道、交通枢纽分布着1000多个成都大运会城市志愿服务小站,800余支城市志愿服务队伍、1.1万名城市志愿者也参与其中,开展便民服务、城市宣传、赛事推广、语言翻译等志愿服务。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昵称——“小青椒”。“青椒”谐音“青交”,即青年交往,寓意着世界各地的大学生通过国际性盛会进行交流、互动、沟通。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代理主席雷诺·艾德高度赞扬志愿者工作:“成都大运会志愿者们十分友好,他们乐于助人,总是面带微笑。”
↑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的引导员
陈豪杰是成都大运会凤凰山体育公园篮球场馆的志愿者,绰号“擦地哥”。小布了解到,陈豪杰是西南石油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大二学生,他和伙伴们负责场馆地面的清理,比赛时坐在篮球架下时刻准备。经过3个月的专业培训,他和伙伴能在4秒内入场擦干汗水,50秒内能合作擦完球场。
▲大学生志愿者陈豪杰 视频截图
在成都大运会成都大学排球馆赛场上,志愿者的擦球动作也在网络上爆火。李伯荣是成都大学排球场馆中心的一名擦球手,她工作的地点,是赛场上的一个角落。她的工作内容,是把球员没有接住的球快速捡回来,将排球上的汗渍360度旋转擦干。
一个赛场上,有四名擦球手,要保证每一人手上都有球,谁手里有多的球,谁手里没有球,谁把排球及时给到运动员,这非常考验大家的配合。在赛场上,当一方球队连续得分、连续发球时,也正是擦球手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们需要快速连续擦球、连续给球。一场比赛,平均计算每名擦球手至少要擦球30次。
▲排球场上的大学生志愿者 图据龙泉驿发布
在与成都大运会相伴成长的赛程中,志愿者群体也涌现出一大批类似“擦地哥”、擦球手这样充满激情、尽职尽责的优秀典型,他们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像螺丝钉一样坚守,也在志愿服务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和成都大运会的双向奔赴。
▲8月6日,成都大运会女子排球总决赛,波兰队与志愿者在赛后合影庆祝 图据新华社
自从菲律宾代表团抵达成都以来,四川大学英语专业大三学生艾叶就一直为他们提供语言服务,期间结下了深厚友谊。“菲律宾武术运动员吉尔(Ghiel)有一天遭遇了韧带拉伤,当我们到医院探望时,她一直微笑着,告诉大家不要担心。”回忆起这一感动瞬间,艾叶的言语中透露着不舍,“每一位菲律宾运动员离开成都时,都留下了手写信和小礼物。他们还专门下载微信,相约以后再见,这些时刻让我深刻理解到友谊是没有国界的。”
7月31日,成都大运会第5个比赛日,也是成都大运会青年记者米里亚姆·塞里比勒(Miriam Celebiler)的22岁生日。当天早上,米里亚姆·塞里比勒像往常一样来到工作地点,当她推开办公室门,“Happy birthday to you!(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便响了起来。
何雨涵是米里亚姆在参加“成都大运会青年记者计划”期间的翻译志愿者,两人朝夕相处几日,已经成为亲密的朋友。何雨涵给米里亚姆送上一把画有传统国画的扇子,扇子背面用毛笔书写着“生日快乐”。收到礼物的米里亚姆很是开心,还学着读出“生日快乐”四个汉字。
▲成都大运会青年记者米里亚姆·塞里比勒(右)收到生日惊喜 图据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公众号
米里亚姆当天还给另一位志愿者刘梓锋赠送了一枚徽章。原来,在前一天米里亚姆采访日本跆拳道选手时,这位学过日语的志愿者帮助她进行了现场翻译,所以她赠送小礼品表示感谢。
对像米里亚姆这样的外籍友人而言,来到千里之外的国家,语言和文化差异已经不再是屏障,他们中的很多人已在成都结交到知己和挚友。
东安湖畔,与开幕式场馆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隔湖相望的成都大运会主媒体中心(Media Management Center,以下简称“MMC”)运行至今。MMC,是成都大运会期间全世界媒体记者的“大本营”、新闻信息的“总枢纽”。
↑成都大运会主媒体中心媒体餐厅
每一天,成都大运会主媒体中心媒体服务专员陈泽睿开启新一天的工作。从场馆位置到赛程安排,再到生活起居,媒体服务处接到的求助电话五花八门。“起初接电话时,我声音有些颤抖,担心自己解答不清楚。”刚走上岗位时,陈泽睿内心忐忑。于是,她下功夫背熟服务手册上的所有要点,将成都大运会主媒体中心走了一遍又一遍,努力把每处中英文标识、每个工作间的位置都记在心间。即便休息时间,她也反复学习成都大运会相关知识,在笔记本里记下一个个要点。随着工作越来越顺利,陈泽睿也越来越自信。
布置点位、对接导演组、发放节目单、维持现场秩序……在成都大运村艺术中心大剧场,来自成都大学的志愿者陈霜颇为忙碌。
↑成都大运村,青年志愿者 图据新华社
成都大运会期间,共有10场主题晚会在成都大运村上演。作为文化和教育活动助理,陈霜的工作是协助保障主题晚会顺利进行。谈到8月4日晚举行的《舞彩家园》演出,陈霜印象深刻。
“晚会现场,700多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一次次为节目欢呼喝彩。置身其中,我感受到文化交流的磅礴力量。”今年9月即将步入大学四年级的陈霜,一直积极参与成都大运会相关的志愿服务,“希望成为一扇窗,让世界各地青年认识中国、了解四川、喜欢成都。”
↑大学生志愿者陈霜 图据成都大学公众号
成都大运会的志愿文化推动了成都志愿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志愿精神成为成都大运会的宝贵遗产之一。和勇争第一的运动员一样,成都大运会志愿者们也是一位位英雄,一位位用“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精神,最大限度丰富大运文化的无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