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国天文工作者做研究时,几乎只能采用国外的观测数据,一些天文工作者甚至连天文台都没有机会去。而今天,我国天文事业蓬勃发展,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走进天文台,用上“made in China”的设备。
何为“巡天”?在冷湖镇的科研工作者食堂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周旭指着天花板上的一盏灯向小布解释:“比如说这盏灯是一颗星星,有的天文望远镜只对着一颗星星看。”接着他又指向另外几盏灯:“但巡天望远镜都可以看,一会儿看这颗,一会儿又看那颗,到处巡视。”
墨子巡天望远镜包括望远镜本体、主焦相机、望远镜圆顶台址和数据存储分析四大分系统。2019年7月,其本体的研制任务,落在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的身上,张程担任该项目的副总设计师。此前,她做过1.2米、1.3米、1.8米口径的望远镜,技术不断进步,在2019年迭代到2.5米口径的“墨子”。张程说,大型天文望远镜并不神秘,其基本构造和商店卖的小型望远镜是完全一样的,只是被造得更大、更精密了:“口径越大,聚光能力就越强,就越能看清更暗更小的目标。”

▲墨子巡天望远镜
墨子巡天望远镜本体的设计工作,花了近两年,之后再历经约一年的时间完成所有零部件的加工。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在成都双流的一个大型车间内,正式开始所有零部件的整体组装和集成。
张程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为小布解释了建造过程:它分为两部分,一是光学结构,“其实就是磨玻璃、做透镜”。当玻璃磨好之后,需要建一个架子来做支撑,这便是第二部分机械机构。最后,再按照“搭积木”的方式,把玻璃和架子垒起来。而在这其中,镜面本身的曲率半径、每一个透镜之间的间隔和偏差、物理上的“六个自由度”等,都需要按照设计要求精心控制。
今年7月30日,墨子巡天望远镜的本体,由一辆具有减震功能的气垫车和一辆平板车,从成都拉到了冷湖赛什腾山上,由于运输超宽超限,“墨子”还专门办了“超限证”才得以上路。
9月17日,随着墨子巡天望远镜拍摄的仙女座星系图片传遍全网,公众也获知了它优异的性能,新闻上这样描述:
它的口径2.5米,配备7.65亿像素的大靶面主焦相机,采用国际先进的主焦光学系统设计和主镜主动光学矫正技术,可实现3度视场范围内均匀高像质和极低像场畸变成像。它的通光面积大、杂散光少,系统探测灵敏度高,具备强大的巡天能力,能够每3个晚上巡测整个北天球一次,为北半球光学时域巡天能力最强的设备。
张程和其团队目前的任务,是要验证“墨子”是否满足观测需求,根据需求不断地调试,让墨子巡天望远镜“最强”的称号更加名副其实。

▲张程
曾经,我国天文工作者做研究时,几乎只能采用国外的观测数据,一些天文工作者甚至连天文台都没有机会去。而今天,我国天文事业蓬勃发展,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走进天文台,用上“made in China”的设备。但前路依旧漫长,张程说,目前国际上已经建成的光学望远镜最大口径为10米的keck望远镜,而我国光学望远镜口径最大的为4米。不过张程也表示:“我们不气馁,我们在努力缩短差距。”
为了墨子巡天望远镜,张程在40岁出头的年纪,头发就白了一大片。她说,曾经研制望远镜时,她只是某个分系统的负责人,而作为“墨子”本体的副总设计师,从光学结构、机械结构再到电工系统,都需要她来统筹安排,“操的心多了,头发就白了一点,但也只是白,没有脱发(笑)!”
张程有两个孩子,大的上高二,小的上小学二年级。小孩喜欢给她打视频,一天下来,小孩说的话从“妈妈,你来不来接我”、变成“妈妈,你回不回家吃饭”、再变成“妈妈,你晚上回不回家给我讲故事”。这种时候,张程就不敢看视频了,因为眼泪已经流下,她会告诉孩子:“妈妈努力加班,尽量早点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