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息

活动预告

Policy Information

协会动态

延续2000多年,即将上演!
2024-03-31 19:59:52

进入三月下旬

春节后第一个法定假期清明节将至

 清明节 

4月4日至6日

放假调休(共3天)

4月7日(星期日)

上班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

清明二字

一声二声组成的明朗音调

让人想起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景

这个节令

不仅关乎慎终追远

也宣示着春已深的消息


听风听雨过清明

吹面不寒的是杨柳风

沾衣欲湿的是杏花雨

品一杯春茶

尝一箸春菜

春色喜人,春味淡然

人间至味是清欢


与春节、端午节、中秋

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从何而来?



万物竞长 清洁明净

史料记载,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朝《岁时百问》云:“万物竞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既是节气,也是扫墓祭祖、踏青春游的节日,因此清明节也叫扫墓节、踏青节等。


▲资料图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关于清明节的起源与形成,大多数说法都与寒食节、上巳节相关。寒食节因禁火冷食而得名,因其时间在清明前后,故唐代之后,寒食节便融合在清明节之中。


上巳节也与清明节很接近,古代,在上巳节,人们会在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在水中洗浴,以祛除秽气。汉代以后,上巳节的踏青活动、佩戴兰草等习俗,也融合到清明节之中。


清明前后

成都保留了许多古代习俗

其中这一项已经流传两千多年

今天

跟着小布一起品味

成都独一份的清明滋味~


清明·润泽

已流传两千多年

放水节究竟从何而来?




今年清明节

正好和都江堰放水节是同一天

都江堰放水节

每年清明前后

成都独有的一项民俗

而这项民俗

又与天府之国厚重的农耕文化

息息相关

立于巍峨古堰之上

俯瞰两江奔流

水声激荡

天府之国的温润扑面而来


“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

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


清代诗人山春

在《灌阳竹枝词》中

写尽了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的盛况


▲往年放水节现场 图据王勤


何为都江堰放水节?

都江堰放水节又称“开水节”,源于远古对河神的祭祀。都江堰修筑以前,沿江两岸水患无常,人们饱受水患之苦,为了祈求“水神”的保护,常常沿江“祀水”。2200多年前,秦蜀郡守李冰以水兴利,主持修建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人们为了纪念李冰,于是逐渐将“祀水”改为“祀李冰”。


▲往年放水节现场 图据王勤


时至今日,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养育着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润泽天府,一方面因其整体“乘势利导,因时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互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坚守着历代传下来的岁修制度。


▲往年放水节现场 图据王勤


冬春之时,岷江水位下降,堰工们会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对工程进行“体检”和“治疗”。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到了清明时节,为庆祝岁修完成和进入春耕生产农忙季节,同时也为了纪念李冰父子,便在渠道举行隆重又热闹的仪式,拆除拦河杩槎,放水入灌渠,这个仪式就叫“开水”,俗称“开水节”。

治水截流工具

古时先民为治理岷江水就地取材,把卵石、竹子、原木等材料组合在一起,制作出治水截流工具——“竹笼”“杩槎”。它们在都江堰两千多年的水利治理中发挥极大作用。


▲外侧三脚木架为杩槎,内部放置装满卵石的竹笼 图据王勤


杩槎: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应用时以多个排列成行,两个杩槎之间用木梁、蔑笆等相连成排,中间放置装满卵石碗儿兜,来增强其稳定性。


同时在迎水面上加系横木及竖木,外置竹席,并加培粘土,便构成一种简易、高效、稳定的三角立锥形截流工具,即可起挡水作用。


竹笼:都江堰从古至今都在采用的“岁修”技术,选以生长两年以上的慈竹为原材料,编织成长笼,内装卵石,用以护堰、作堰。


将分散的若干卵石组成一个有空隙、能渗水的整体,竹笼之间又易于互相连接、重叠为壅坝。这样既能减小水流的冲击,又能形成整体直压水底,固河堤基础,使江水不至于淘空河堤基础而溃堤。

放水节的“前世今生”

汉代,都江堰的民间祭祀已经开始。


1974年,李冰石刻像在都江堰渠首出土,其上的铭文佐证,至少在公元168年,都江堰民间就改祭祀江神和江水为祭祀李冰的春秋祭祀活动,形成辐射整个四川盆地的岁时节令民俗清明放水节。


▲往年放水节现场 图据王勤


宋代,公元978年,清明节被正式定为放水节,初定每年祭祀一次,后改为每年春秋祭祀两次。《灌县乡土志》记载,“永康军(宋代都江堰市称谓)崇德庙祀李冰父子。祀礼之盛,每岁用羊四万头。凡买羊以祭,偶产羊羔者亦不敢留。”斗牛戏发展为刲羊祭祀,用杀羊的方式祭祀李冰,庆祝开堰放水。


▲2023都江堰放水节现场 图据王勤


后来,“开水节”更名为“放水节”。2006年,都江堰放水节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都江堰“放水节”,成都还有许多关于清明的习俗。其中,元通“清明会”是不得不提到的一项。


元通清明春台会又称“清明会”,活动主要由赛神、游乐、备耕三大部分构成,代表着典型的川西农耕文化,同时贯穿仁爱孝善、团结和谐主题。


▲清明春台会 红星新闻资料图片


元通清明春台会已经延续300余年,为川西“三大会”之一,2018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届元通清明春台会为期9天

将于3月29日至4月6日

在元通镇场镇举行

不管是“放水节”的润泽

还是“清明会”的热闹

成都的清明习俗

都带上了这片土地独有的色彩

千百年来

寄托着人们

对美好生活不变的向往






清明·茶香

一杯清茶

品味底蕴深厚的茶文化




除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在已满园春色的天府之国

当下正是踏青游赏的好时节

在城里,在郊野,花香、茶香萦绕,

春天的诗意

在芳香中愈发浓厚


在成都

清明节也是举办花会的时节


据资料图


成都花会始于唐宋时期

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大约是在

农历的二月二十五日举行

每年花会

各界人士赏春踏青游玩

叫卖花卉树木

品尝蜀地小吃

观看杂技百戏……

热闹非凡



花木满眼

何妨馨香满杯?

蜀地自古产茶

“明前茶,贵如金”

据说清明前采摘的茶

品质优良又相对稀缺

具有芽叶细嫩、色翠香幽、

味醇形美等特点

备受青睐


在踏青出游之时

来一趟别样的采茶体验

不仅能体会许多历史悠久的产茶区

更有着底蕴深厚的茶文化


青城山

“茶生蜀山青城丈人峰,为茶中上品”

都江堰除了有延续两千多年的放水节以外,都江堰青城山自古就是茗茶出产地,这里的制作工艺也有上千年历史。


云雾缭绕的青城山


上溯汉晋,初见端倪。西汉时王褒《僮约》中载有“武阳”茶市,就在今岷江中游彭山段,那里的茶叶就产自青城山所在的龙门山一带。唐代陆羽《茶经》中有“蜀州青城县生丈人山,青城县有散茶、木茶”的记载。


陆羽还曾在《茶经》中写道:“茶生蜀山青城丈人峰,为茶中上品”。唐末五代时,毛文锡在《茶谐》中这样描述说:“其横芽、雀舌、鸟嘴、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以其芽似之也,又有片甲者,早春黄条,芽叶相抱,如片甲也。蝉翼者,其叶软薄,如蝉翼也,皆散茶之最上者。”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值得一提的是,青城传统制茶技艺,2019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蒲江

春日第一口鲜,当属“蒲江雀舌”

每年立春后,位于蒲江的成佳镇就开始茶香四溢了,春天的第一口鲜,“蒲江雀舌”当之无愧。


▲蒲江成佳茶乡 图据王效


蒲江雀舌茶起源于唐,宋代入贡,兴于明清,普及于近代,盛于当代。千余年来沿袭传统工艺,如今,“蒲江雀舌”已经成为蒲江茶叶乃至四川名茶的标志性产品和全国闻名的“早市名茶”。


据《巴蜀文化》记载,南宋学者魏了翁十分喜爱家乡蒲江的雀舌茶,入朝为官后,将此茶作为进贡之品。《蒲江县乡土志》记载:“蒲江比邻蒙顶、东南诸山茶产亦亚之。其采于春曰:雀舌,俗称细毛尖,叶甚细、味甘芳,煎如碧乳。

邛崃

“茶马古道第一镇”

我国最早传统产茶之地之一

古称临邛的邛崃,是汉代茶马古道——“南丝路”起点,是当时蜀郡的商贸中心和茶叶的主要产地。邛崃是我国最早传统产茶之地之一,西汉《神农本草经》最早予以记述,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邛崃花楸山 图据王效


古镇花楸山地区有“贡茶之乡”的美誉,这里山不高而云雾缭绕,土不肥而雨露滋润,风不吹而爽气袭人,所产茶叶荧郁青翠,百花隆隐,故名花楸。


▲手工制茶人正在炒茶 


花楸茶,旧时又称火井茶,在唐、宋、清均被列为贡茶。花楸贡茶手工制作技艺是传统手工制茶技艺的典型代表,主要包括采摘、制作两大部分。同时因茶施技,合理编制工艺进行制作。目前主要制品有花楸贡茶、花楸御竹、花楸御露等。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千年灌木型古茶树群,最大树龄1000多年,是中国迄今发现树龄最长的人工种植古茶树之一。

携三五好友

乘茶香暖阳

摘一叶滴翠嫩芽

品一盏馥郁浓香

喧嚣绝尘而去

茶汤涤荡心灵

舒适且惬意




清明·春味

属于成都春天的味道

你都吃过吗?




成都人,从来不满足于鼻尖的香

让香味盈满舌尖,才是最成都的滋味

清明节与寒食节密不可分

不用火的烹调方法

让食物拥有了悠远绵长的滋味


一年

在这样一个日子

让自己心静下来

品一口本地特色的清明小吃

清甜萦绕舌尖

闲情满怀

四川的清明小吃

更有一番滋味


清明团子

这是一道属于清明的节令小吃,其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在成都地区,人们常用野菜棉花草做清明团子。


▲清明团子 图据图虫创意


清明时节,棉花草漫山遍野都是,棉花草和进米粉或糯米粉中,蒸成馍馍。味道清香,又顶饱,以前有人要出远门,带上路的就是这种馍馍。


▲欢喜团 图据图虫创意


此外,四川人除了用麦草捣汁作青粉团,还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欢喜团色泽褐红,浑圆膨松,外皮焦酥,内里韧软,芝麻粘裹均匀,吃来甜香爽口。

除了品清明美食

这些春天的成都味道你都吃过吗?


韭黄

“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

陆游长期在四川为官,对川菜兴味浓厚。唐安的薏米,新津的韭黄,彭山的烧鳖,成都的蒸鸡,新都的蔬菜,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其中,陆游在品评川西美食时,写下诗歌《蔬食戏书》,诗前四句云:“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韭黄 图据图虫创意


后来,陆游离蜀多年后还念念不忘,晚年曾在《蔬食戏作》中咏出“还吴此味那复有”的动情诗句。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

笋也是蜀地的特产,清脆、甘甜,最适宜佐食荤腥。宋代,四川人喜欢吃笋,但是不吃苦笋,认为吃苦笋对身体有害处。而诗人黄庭坚却是苦笋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蜀中苦笋“甘脆惬当”“苦而有味”,是难得的美食。


▲春笋 图据图虫创意


品过鲜嫩的春笋,才知道春天的滋味。文人墨客和美食家对春笋也是赞叹不已,诗圣杜甫就曾写道:“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春笋怎么吃?脆嫩的春笋,多汁甘甜,贵在鲜。无论凉拌、煎炒还是油焖、熬汤,都鲜嫩清香。

香椿

“雨前香椿嫩如丝”

谷雨前后,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人们把春天采摘、食用香椿说成是“吃春”。


▲香椿 图据图虫创意


香椿一般的吃法,是与鸡蛋一起炒。还有一种吃法,如果喜欢吃辣,就把油辣椒将香椿芽与白肉凉拌。一定要注意:不同时期香椿所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不同,发芽期最低,所以,吃香椿最好只吃香椿嫩芽,吃前一定要焯水。



清明时节气温转暖

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色

此时既是播种、中耕

或采茶、植树的时候

也是踏青赏春、亲近自然的好时节


🌱今日互动🌱

假期准备如何安排?

小布在评论区等你~



推荐阅读>>

成都多家医院最新通知!清明假期门诊有调整→
都江堰、九寨沟、乐山大佛、毕棚沟景区,最新公告!
今起开放!“蓉易贷”正式上线
热度上升424%!清明将至,这一美食火了
新增的足球、马术、咖啡等本科专业,今年高考就能报名!


策划/文案丨郑然 余小红 蒙婷

综合四川文旅厅 成都方志

青城山都江堰 蒲江文旅

邛崃融媒 方志邛崃

图据图虫创意 成都发布资料图

成都发布编辑丨余小红 实习编辑 蒙婷

点点在看,点点赞

最新公告

成都体育产业协会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