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记者:AI的到来标志着人工智能正成为新时代的最大趋势,它的广泛应用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经济和科技发展,面对这一大趋势,请问市科技局在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方面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
市科技局副局长王旭:近年来,成都市科技局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把人工智能作为“一号工程”的重大部署以及市委市政府的有关工作部署,以科技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为牵引,通过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垂直大模型研发、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全力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支撑全市培育和发展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建成天府绛溪实验室等创新平台34个,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4家,在人工智能芯片、算力服务、智能语音、机器人、智慧城市等领域加快突破。根据《中国AI创新之城竞争力全景报告》显示,成都“AI成长潜力”排名全国第2。
一是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紧扣全市产业建圈强链、“智慧蓉城”建设、成果转化“一号工程”工作大局,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为牵引,聚焦“一核一区多园”空间布局,打造“三大特色场景”和“四大重点场景”,推动研发智能化、产业智能化、治理智能化,形成了以行业融合应用为引领的人工智能新业态新模式,有力支撑成都市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二是完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成功申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2家、建成“智能协同计算技术”等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7家、技术创新中心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按照“1个赋能中心+M个技术创新中心+N个创新联合体”模式,布局建设自主可控人工智能赋能中心,引聚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团队来蓉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三是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方面,持续加大对上重大项目争取力度。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个。争取首批省级人工智能科技项目36个,占全省总数62%。另一方面,我们围绕智能芯片、行业大模型、机器人等方向,组织实施市级重点研发项目30个、揭榜挂帅项目10个,支持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加速应用迭代升级。
四是推进人工智能重大成果转化落地。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聚焦人工智能举办“校企双进·找矿挖宝”上海站活动,对接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等6个高能级创新平台、11家校友企业、30个科研团队、470项科技成果。赴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学院、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洽谈一批重点人工智能项目。开展“中科大校友‘四链’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交流会”,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引进18个高能级项目,招引15个顶尖人才团队。建成备案蜂鸟智造智能硬件中试研发科技服务平台等中试平台3家,种智概念验证中心、智慧蓉城应用场景实验室、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概念验证中心4家,天府软件园等科技类创新创业载体8家,服务于人工智能相关领域。
五是加大科技金融赋能人工智能企业发展力度。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制定企业创新积分指标和量化模型,联合成都银行创设“积分贷”,帮助180余家人工智能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积分贷”等“科创贷”超过5亿元。“科创投”系列基金投资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型企业14家、6080万元。
六是培育人工智能企业创新主体。通过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精准对接会,引导创新要素资源向企业聚集,推动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的方式,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截至目前,成都市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型企业902家和高新技术企业634家。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大力推进人工智能领域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建设人工智能赋能中心,分类建设细分领域技术创新平台;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组织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对接科技部、科技厅,指导组织企业争取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型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重大科技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科技专项支持;持续对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活动,瞄准重点方向,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加快建设智能硬件、无人机等人工智能领域中试研发平台;推广应用“企业创新积分制”,引导投资机构、银行信贷、风险补偿、融资担保等联合支持人工智能企业科技创新。持续组织人工智能企业开展金企对接、创新链对接、产业链对接。全面促进“四链融合”,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