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息
Policy Information
持续征稿
成都发布“龙门阵里摆成都”栏目持续征稿中,今日投稿人杨茜西,带来她与青石桥的故事。感谢来稿,将奉稿酬500元。
“
青石桥,代表着成都源远流长的商贸历史,也呈现着今朝最富烟火气息的成都。这里有成都最具人气的花鸟市场,这里还是成都最大海鲜批发市场之一。我从小就生长在这条街边,童年的记忆、老成都的味道总是与变化的街景交织在一起,在心底滚烫着、熨帖着、回响着。
“
01/
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我家就在离青石桥只有5分钟步行路程的老古巷。街口的青石桥小学,现在的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是我儿时的母校。学校里有朗朗书声、小伙伴的呼朋引伴声,校门外穿梭着此起彼伏的市场吆喝声、清脆的三轮车叮铃声。而洁白的校园围墙正好使这两个世界比邻着、交融着,让儿时的我既可以在嘈杂的闹市中辟一块净土认真读书,也会在放学路上被琳琅满目的市场货品吸引得应接不暇。
小时候,牵着妈妈的手去青石桥市场买菜,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一部分。记得一时之间,青石桥上兴起卖彩色小鸡仔,红红绿绿,毛绒可爱,让孩子们感到特别新奇。我也缠着我爸在青石桥市场上买回两只小红鸡。我想象着它们变成最鲜红夺目的大鸡,模样像两团火似的神气。在我们全家的照顾下,小鸡一天天长大,褪完鲜红的绒毛,却长得与普通鸡毫无差别。现在回想起来,从最开始父母就是知道的,只为呵护我的一颗童心才没有说破。
02/
青石桥的忙碌与悠闲
四年级开始,我要到离青石桥小学不太远的盐道街小学学奥数。出了学校大门右转,沿着青石桥街一直走到新开街再走到盐道街。我最喜欢的就是新开街的那一段,因为那儿是人气很旺的花草市场。相较果蔬肉禽,各种娇艳的花卉植物,雅洁深翠的兰草让这条街的气质脱胎换骨。不止脚边的蓬蓬绿意,抬头还能见到一只只灵动跳跃的鸟儿在一个个鸟笼中悦耳啼鸣。
我常去一个住在新开街的同学家串门,路上总要经过一个茶园。茶园里喝茶的、摆龙门阵的、遛鸟的、下象棋的成都人,把茶园20多张竹椅方桌坐得满满当当。跑堂的茶小二,为了安置下一桌新来的茶客,甚至要侧着身子才能在竹椅间走动倒茶。成都人养花养草的闲情逸致如一缕血脉基因,深深嵌入骨子里,我知道这就是成都人那份对生活的爱。
可谁说成都人只有闲适的一面?也是在青石桥,我目睹了成都人披星戴月、奋力生活的模样。我住的大杂院住着一对在青石桥经营着一间烤鸭店的夫妇。清晨我7点过起床的时候,他们家已经没人了;到了晚上,要8、9点钟他们家的灯才会亮起。周末他们家也多半只有陈嬢嬢一人偶尔在家,周叔叔依然要守店。陈嬢嬢即使再忙,也不忘给家门口的七八盆花浇水、剪枝、除草,夏天她种的栀子花洁白绽放、香气盈满半个院子,冬天那几盆在陈嬢嬢口中“娇气得很”的米兰又会被套上保温的塑料罩。
记得在一个晚上,爱生病的我又发起高烧,父母深更半夜带我去位于春熙路口的四川省第一门诊部看病,直到清晨5点我才输完液。返家路上,我肚子饿了,妈妈说:“那就去青石桥买一笼小笼包吧。”我目睹了青石桥清晨的模样。天还蒙蒙亮,街边停满下货的车辆,摊位前重重叠叠堆着比儿时的我还高的一摞摞大货筐,摊位上人们凭着星光点点的灯光,正上着货,一派忙碌的景象。而青石桥口卧龙桥头的早餐铺、面馆子的炉灶里、蒸笼屉上已经氤氲着层层热气。
从那时候起,我知道了青石桥市场的繁忙是从晨曦微露就开始的。青石桥的人们都如同我院子里的那对邻居夫妇,忙于生计,却也止不住在生活中找寻偏爱,见缝插针地追寻着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03/
青石桥的美食之味
说起青石桥的话题,美食自然少不了,肥肠粉、张烤鸭、糖油果子、烟袋巷八宝粥、卧龙桥头的荞面……让我味蕾生津、心中留恋的美味,离不开这两样:肥肠粉、张烤鸭。
我小时候爱吃的肥肠粉店叫作“复兴肥肠粉”,那时候肥肠粉的店面不大,瓦房底下,一口大锅、汤汁乳白,滚滚翻腾,打粉的人在不断的手工捶打中,晶莹顺滑韧劲十足的粉条就从带孔的勺中慢慢漏下。待红薯粉煮到晶莹透亮之时,一碗粉就出锅了。我至今还记得,店内生意火爆,我和父母常常找不到座位,在街檐边吃粉的场景。刚出锅的肥肠粉对于儿时的我又重又烫,父母总会帮我端着碗让我先吃,那酸辣爽口的粉加上糯香的肥肠,我吃得鼻子、额头都能冒出细汗。回想那个场景,妈妈的话总会在耳边响起:“别着急,等冷一点嘛,又没有人与你抢!”
我从4、5岁只敢吃白味肥肠粉,到8、9岁变成地道的成都妹子,能吃一大碗红味,再到后来上中学,“老板我要一碗红的,加一个节子”的驾轻就熟。时光荏苒,我对肥肠粉的情有独钟却一直未变。
再后来我一度在外地求学、工作,每次放假一回成都,吃碗青石桥的肥肠粉成为我回乡必不可少的仪式。那熟悉的味道总能满足我的胃,抚慰我的思乡之情。只有那碗青石桥的肥肠粉下肚了,我的魂连同身体才又真正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成都。
张烤鸭也是我最爱的青石桥美食之一,它兼具了北京烤鸭的皮脆肉嫩,又是成都的冒菜做法。在我看来那卤汁才是冒烤鸭的灵魂,香味浓郁的卤水中鸭肉酥嫩多汁,连卤汁里的豆芽、加冒的鹅肠也爽脆得让人垂涎。记得我在盐道街中学读初中、高中那会儿,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时常在周末相约着去西南书城看书,或是去春熙路上的太平洋影城看电影。看完书或电影,我们又溜达到青石桥去张烤鸭下顿馆子。如今,西南书城已经从东大街搬去了新址,春熙路口的太平洋影城也不再放映电影,庆幸的是年少时的挚友在人生路上一直未走散,张烤鸭也依然在青石桥生意红火,以最浓厚饱满的滋味满足本地人、外来者对成都美食的念想。
流光一瞬,城市泼墨,画卷之中皆是锦城之华。变化中的青石桥如一坛好酒,在心间越酿越香。青石桥海鲜市场里的各类鱼虾贝鲍丰富鲜活,如今我偶尔会在晚上去市场“打瓜”(成都话,意思为把货全买完)些海鲜,或是与朋友逛完春熙路停驻青石桥海鲜排档,吃海鲜烧烤、喝夜啤酒。
每每走进这片街巷,我如置身一场电影,它的新模样与老故事不断在脑海里交叠着,而萦绕不变的永远是我对这片故土的依恋。
相信父母、我、女儿我们三代人对青石桥的记忆一定各不相同,但可以肯定,无论在哪一代成都人心中,青石桥永远都鲜活、生动、烟火熙攘。
征稿启事
摆不完的龙门阵,说不尽的锦官城。成都,总有一个瞬间,带给你深刻真实的激动、治愈或鼓励;总有一个故事,蛰伏着对生活的领悟与共鸣;总有一个画面,流淌着生命的温柔和坚定。执笔记下,瞬间也便成了永恒。我们想看见,在你的第一人称视角里,对成都的所知所见所思。成都发布“龙门阵里摆成都”栏目期待更多“笔杆子”加入,和我们一起书写在成都的日子,用你的笔触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一经采用,稿酬从优。
✍小布提示:来自第一视角真情实感的故事,更容易被选中哦,来稿请附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cdfb1301@163.com
推荐阅读>>
点点在看,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