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手机支架支起来,刚刚线上的小伙伴说想看Tim(张宇轩)老师的直播。”调整好手机镜头覆盖的范围,吴亚男捧着一杯咖啡坐到“在野”咖啡图书馆的书架式阶梯上。下午四点半左右,居住在天星村的七八名“数字游民”也陆续从匠坊、创舍等空间赶来,关于“AI创业”的一场对话就开始了。
这里是天星村,也是四川省第一个“乡村‘数字游民’社区”,社区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字游民”,他们借助网线进行线上办公,在乡村开启了“游牧式”生活。这样类似于“AI创业”的分享已成为社区常态,每周末,“数字游民”们都会围绕自己擅长的主题进行分享,实现“技能互补”。
一般而言,“数字游民”社区的人员流动性都很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民’往往在一个地方待两三个月就会离开,前往另一个城市,很少有“回头客”,这也来自于“数字游民”本身自由洒脱的性格,像吴亚男这样决定留在一个地方的人,并不多。
十余年前,她从江西来到成都读书、就业,成为一名“蓉漂”律师。自此,在成都扎了根。

▲吴亚男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企业化的律师事务所上班,每天的工作时间都比较长,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度很低。”吴亚男回忆,后来,她选择辞职并在成都创业,成为“数字游民”,换一种方式生活,“希望能够重获时间的控制权和工作的主导权,当时的第一站,就选择了刚刚开始运营的天星村‘数字游民’社区。”
“自由”是李亚男对‘游民’生活的最大感知,过去的一年中,她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变化,“身心变得更放松了,我从原来的‘在工作中生活’转变为‘在生活中工作’,专注于社交和自我提升。”
另一方面,远程工作的模式也带来更多空闲时间,“截至目前,社区已经先后入住300余人次,其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民’,也有逐渐被吸引而来的新村民和社群主理人。从他们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技能。”提到这些,吴亚男如数家珍,“去年9月份,广东潮汕的P老师来到社区,带动了不少小伙伴爱上健身,我也开始进行力量训练。现在每天早上都会在乡村小道上跑步,偶尔也会去绿道骑行。”再比如,今年,“数字游民”Tim(张宇轩)以自己的AI创业经历为主题进行分享,这也启发了她学习从前并不熟悉的AI领域。
居住两个月后,她决心留在这个距离成都市区数十公里的乡村,从首批“数字游民”转化为社区主理人,正式融入社区营造和建设的方方面面。

▲天星村“数字游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