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息
Policy Information
虽然还没到11月11日
但“双十一”购物节的大幕早已拉开
优惠券领没?满减算好没?
但看见喜欢的东西就想买
才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如果古代也有“双十一”
古人会买些啥?
成都自古因商而立、因商而兴
唐末五代时期
蜀地相对较安定
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发展
成都商品市场进一步扩大
北宋时期更是迎来
城市发展和商业繁荣的高峰期
并且逐步形成
按月令销售特色产品的
十二个不同的“月市”
赵抃在《成都古今集记》中记载
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
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
……
“十二月市”的出现
佐证了成都商业的繁荣和蜀地的富庶
今天
跟着小布来逛逛
古代文人墨客的“购物车”
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
哪些与蜀地有关的风物
成为“爆款”?
这些好物的背后
又与历史名人有哪些故事?
一起来看看
文翁·书刀蜀布
西汉
你可能不知道
文翁还给学员准备了“伴手礼”
“公学始祖兴教化,汉代循吏第一人。”成都历史悠久的石室中学(成都四中)前身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文翁修筑的石室。据《汉书·循吏传·文翁传》记载,在2000多年前,蜀郡守文翁在成都修筑石室学宫开办官学,他从自己手下选定德才兼备的官吏十来名,亲自担任教师进行培训。并让这些官吏带上蜀地特产前往京城太学,跟随博士学习儒家经典、律令等。这段记载里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文翁为学员们准备了书刀与蜀布作为伴手礼。
元代以前,蜀布又称为苎布,以苎麻或大麻纤维为原料。在棉花种植与纺织技术传入和普及以前,蜀布曾经是平民百姓穿用的主要织物。大约成书于汉末的《小尔雅·广服》曰:“麻、纻、葛曰布;布,通名也。”由此,“布衣”成为平民的别称。自元代棉布逐渐普及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后,蜀地和其他地方生产的布衣因其凉爽透气,常被用作夏季服饰用料,所以又称“夏布”。
而关于书刀,西晋学者晋灼为《汉书》作注时说明:“刀,书刀;旧时蜀郡工官作金马书刀者,以佩刀形,金错其拊(柄)。” 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前,简牍是古人书写的重要载体。现代人书写时笔下发生误差,可以用橡皮或涂改液抹掉,而古人发生笔误时,只能用削刀将原字从简牍上削去,重新再写。汉字删除的“删”,右边就是一把削刀,左边是用简牍编成的“册”。在竹木简上刻字或削改的刀,古称削,汉人称书刀。
↑错金铁书刀
王羲之·十七帖
东晋
尺牍信札,见证书圣对蜀地的向往
《十七帖》是东晋书圣王羲之草书代表作,是他暮年时写给蜀中益州刺史周抚的尺牍信札,由29篇书信“拼接”而成,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347—361),长达十四年之久。
《十七帖》中有多帖谈及蜀地的旧迹风物,王羲之尝有意游蜀登岷山而未果。在这些帖中,可见王羲之对巴蜀人物、历史的浓厚兴趣。如:“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示,为欲广异闻。”(《成都城池帖》);“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游目帖》);“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盐井帖》)等。
↑宋拓《十七帖》
薛涛·浣花笺
唐朝
“蜀笺自古有名,经薛涛而后精”
说到蜀地好物,不能不提“薛涛笺”。在古代,文人之间非常流行将诗词写在一张纸上,作为珍贵的礼品送给自己的朋友。但是写着写着,诗人们发现写诗的纸张尺寸不合适,看起来不美观。于是在薛涛的“妙手偶得”下,一种彩色的纸笺应运而生,这就是“薛涛笺”。
薛涛家所在的浣花溪畔,是当时蜀地造纸业中心之一。四川造出的蜀纸,以其“滑如春冰密如茧”而誉满天下。而唐代女诗人薛涛制成的薛涛笺是一种红色的小幅诗笺,各页尺寸划一。她的原意是为自己写诗之用,或赠送友人。但因其制作精美,使用方便,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文人书斋中的宠儿。再后来,薛涛又染出了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等10种颜色,所谓“十样变笺”。
↑薛涛笺
中晚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牛僧儒、杜牧、刘禹锡等人,都与薛涛有过诗词唱和,而且大多使用的是薛涛的花笺。薛涛笺也随着唱和而声名鹊起,并逐渐超越了纸张的范畴,成了一种风靡一时的文化品牌和符号。
历代的诗人对其也不吝溢美之词,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送崔珏往西川》一诗中写道“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韦庄在《乞彩笺歌》中提到“也知价重连城壁,一纸万金犹不惜。薛涛昨夜梦中来,殷勤劝向君边觅。”元代文人袁桷也有《薛涛笺》诗云:“十样蛮笺起薛涛,黄荃禽鸟赵昌桃。浣花旧事何人记,万劫春风磷火高。”明朝何宇度在《益部谈资》指出:“蜀笺古已有名,至唐而后盛,至薛涛而后精。”
↑现代复原薛涛笺
陆游·省油灯
南宋
一盏灯,承载蜀人生活智慧
你见过宋代的“节能灯”吗?走进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临展馆,国家一级文物宋代乳浊浅绿釉省油灯摆放于此。这盏大约只有成年人巴掌大小的碗型油灯造型别致,颜色淡雅素净,乍一看与普通油灯没有区别,却蕴含着古人最精巧的设计智慧。
据《景德镇陶瓷词典》记载:“省油灯,一种节能的油灯。唐代四川邛崃窑创烧。”这种特殊的灯盏在结构上有别于其他地区发现的古代陶瓷灯盏,这便是陆游在《陆放翁全集·斋居纪事》提到的夹瓷盏。“照书烛必令短而粗,勿过一尺。粗则耐,短则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
↑宋 邛窑绿釉瓷省油灯
策划/文案丨郑然 黄璟煜
综合成都方志、邛崃文旅
成都日报、锦点等
图据 成都博物馆 央视新闻
成都市望江楼公园 中国国家博物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