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蓉深两座城市,本就渊源不浅。在众人的印象之中,两座城市都有着“创新”“敢闯”的标签,都有着“奋进”“年轻”的气质。二者均被国家赋予了“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城市核心功能定位。而单从产业上来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赛道,也是二者共有的优势。
更值得一提的是,两座城市都曾作为“大运之城”,展示青春中国力量,成就世界青年梦想。
相隔三千里的两座城市,有着太多跨越山河奔赴彼此的理由。就拿2024年来说,深圳全年在蓉投资25个项目,投资方囊括了华为、华润怡宝、深圳影目科技等头部企业。而串联蓉深合作的招商投资会、招才引智会、项目签约会等,几乎每个月都会开上几场。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上个月,成都高新区在深圳开展2024“蓉漂人才荟”专场,并启动2025“蓉漂杯”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这一次的活动上,成都除了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链主企业、科技金融机构等招募高层次人才、高质量项目落地,蓉深两地还签约了《人才服务平台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人才成果落地转化合作协议》等。
时间再往前一个月,2024年11月份,成都锦江经济开发区携手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举办“深蓉互联 共赢未来”2024深蓉产业发展交流大会。那一次,鸿蒙生态服务(深圳)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约,深蓉产业合作再添成果。
去年5月,成都工业企业组团到粤港澳大湾区拓市场。来自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氢能、低空经济、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的53家成都企业,在深圳与200余家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共同对接。那一次的活动现场,10家蓉企现场与13家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签订订单协议,签约金额达17.96亿元。而更多企业,则收获了机遇与资源。

▲成都工业企业拓市场供需对接会粤港澳大湾区专场活动
合作多,交往密的背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重点热点正在悄然发生“质的变化”。
在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宋瑶看来,成渝和大湾区的合作重点已经从简单的单向产业转移承接,全面升级到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多元协同的新阶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新形势、新阶段下,两大城市群正以一种崭新的合作姿态携手并进。
比如,微芯生物为何要在两地均布局研发中心?在企业看来,成都微芯不是微芯生物的一次单纯性的转移扩大,而是微芯生物“总部+区域总部”的同频共振。在成都布局的创新药研发中心,与深圳早期研发中心共同承担起了公司的科研攻关,进而形成在研项目和研发优势的有效互补——这也是成渝和大湾区创新链深度协作的缩影。
而两地能够优势互补的领域还有很多。比如大湾区的码头,就已成为了“成都造”“四川造”出海的助力。

▲成都国际铁路港
去年10月底,一列满载成都、眉山等地企业生产制造的家具、机械设备等产品的铁海联运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缓缓驶出,向着深圳盐田港进发。这就是首趟“‘蓉深港’铁海联运班列”。该趟班列到达盐田港后,就转驳至集装箱班轮发往中国香港、丹麦奥胡斯、美国洛杉矶等地。凭着铁轨彼岸鹏城的码头,成都的海上交通网织向了大洋彼岸。
日益密集的交通线路、日趋多元的出行方式,就像一道道桥,连接了蓉深,更连接了成渝和粤港澳,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能够双“圈”辉映、跨“圈”并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两地的协同与互补,终将成为彼此最劲的风,最强的力,让两地的交流与发展都开启新起点,迈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