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息
Policy Information
近日,2024年度川渝地区重要考古发现报告会现场评选出 “2024年度川渝地区重要考古发现”项目,其中成都市金牛区万佛寺遗址、成都市锦江区祝国寺村唐宋市镇遗址两个项目入选。
四川成都市锦江区祝国寺村唐宋市镇遗址是一处明显经过规划兴建的唐宋时期市镇遗址,是川渝地区唐宋窑业市镇的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成都地下,竟然藏着个窑业市镇,不得不说成都人的嘴可真严啊!
别急,且听小布慢慢道来。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景德镇瓷器更以胎质细腻、洁白闻名全球。但制瓷最好的原料高岭土却不是处处都有,从东汉时期成熟瓷器烧成并推广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制瓷使用的都是“瓷土”,成都平原亦是如此。从杜甫都想要大邑瓷器,再到陆游在蜀中曾使用过的省油灯,成都与瓷器的缘分,远比我们知道的还要多,还要深。
今天,跟小布一起
去探寻成都瓷器的历史
看看文人墨客都赞叹不已的它们
究竟有何魅力
隋唐青瓷的璀璨风华
竟然藏在
成都一环路
↑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 图据视觉中国
↑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的展品 图据视觉中国
在成都平原地区,与成都青羊宫窑同时兴起的青瓷窑场,还有邛崃邛窑的瓦窑山窑、新津的白云寺窑和崇州的横山子窑等。唐末南诏犯蜀,青羊宫窑停烧,邛窑成为本地青瓷生产中心,而成都的琉璃厂窑与都江堰的玉堂窑也逐渐兴起。入宋以后,以彭州磁峰窑为代表的白瓷窑场和以都江堰金凤窑为代表的黑瓷窑场迅速崛起。
大邑烧瓷轻且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
白瓷产地却不是大邑?
成都青、白、黑瓷并举的瓷业生产格局,一直持续到南宋末年。
说起成都出产的白瓷,不得不提到一段文人轶事。天宝年间,大邑友人赠送了一副白瓷碗给寓居成都的诗人杜甫,杜甫写诗赞曰:“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诗人“放下身段”,请求友人以家中白碗相赠,可以想见诗人眼中的这件器物多么精美、可爱。因为此诗,一些研究中国美术的学者们认为这白瓷碗是大邑生产的。然而,果真如此吗?
为揭开杜诗中白瓷产地之谜,1956年9月,四川省文管会组织温江专区成立文物调查组调查。然而,除了在大邑北关同样发现了许多印花瓷片外,没有发现窑址的痕迹。
↑彭州市隆丰镇出土的宋代白瓷碗 图源彭州市博物馆
大邑没有白瓷窑址,那邻近的地方有没有呢?唐代大诗人王勃提供了“线索”。他在《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中写道:“由是金城逆顺,山河假成器之因;玉烛沉浮,风火兆流形之蘖。”龙怀寺在彭州新兴镇(今通济镇),王勃到彭州游丹景山后,便到各大寺庙游览。他翻越丹景山顶后,顺坡直下,在金城乡(今桂花镇)所辖的金城寺(今通济镇所辖)大殿后山脊上,看见了青山纵横、窑场四布的金城乡,后来在碑文中抒发了当时的感受。金城地处龙门山脉,有丰富的长石、石英、煤矸石等白瓷土配方材料,为制瓷发展配备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彭州金城窑以其先进科学的烧焙设施和技术与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手法,烧制出成本较低、实用性强又形制美观的产品,在当时的四川地区非常受欢迎。
1976年,四川省博物馆和重庆市博物馆组成调查小组,根据1953年修官渠(今人民渠)时,在彭县金山寺出土的白瓷碗上“彭州金城乡窑户”铭文提供的线索,在彭县磁峰场(今彭州市磁峰镇)终于找到金城乡“白瓷碗”产地。
↑宋代金城窑白瓷 图源品鉴彭州
后来,彭州金城白瓷窑遗址被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1月14日至12月25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国家文物研究所,对彭州金城白瓷窑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至此,杜诗中白瓷产地之谜终于揭晓。
一盏“省油灯”
见证成都匠人巧思
今天,瓷器或许已经
由日用品变成了工艺品
而这些细微之处的发明
这些巧夺天工的匠心
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
见证了历代成都人的创新精神
推荐阅读>>
策划/文案丨郑然 余小红
综合四川方志、锦点、成都方志
四川发布、成都日报锦观新闻等
除署名外部分图据成都发布资料图片
点点在看,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