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除夕夜,零点快到了,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院长黄浩的微信“炸”了。 “Happy New Year to all Chinese friends”挤满屏幕,有人用拼音打出“GONG XI FA CAI!(恭喜发财)”,更多人怀念在成都“珍贵的收获”。 这群“地球村村民”曾聚集于此,成为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交流平台(成都)课堂上的一员。这个我国西南地区首个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基地,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与成都市政府合作共建、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和黄浩所在的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具体运营,2023年4月正式落户成都的中国—欧洲中心。 位于成都高新区的中国—欧洲中心内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成都)一角(2月18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胥冰洁 摄 在这座“人”字形大楼的阶梯教室里,中国专家和标准化领军企业累计向4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外籍官员和企业家,介绍了中国的标准化成果和经验方法。 “截至目前,这样的标准化援外培训班已开展8期,涉及公共卫生、农业、可再生能源、电子商务等领域。”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质监处处长何文介绍。 来成都之前,很多外国学员对中国城市的认知限于北京、上海,一批沙特学员差点买错机票,“落地之后,他们惊讶于成都天府机场竟如此现代化!来了之后发现成都不输北上广,他们甚至更喜欢在成都的生活。”黄浩说。 不论培训主题怎么变,第一节课总是关于“中国”。从五千年文明史,到鸦片战争,再到新中国如何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奋斗历程令学员们感动。 这是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交流平台(成都)。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胥冰洁 摄 参加培训的沙特政府官员当场购买极米科技的投影仪,表示愿意为极米科技到沙特拓展市场提供帮助;马尔代夫政府官员希望与携程合作,共同推动国际旅游标准化工作发展;利比里亚的一位助理部长参加完研修班后,“非常认可”,希望进一步开发定制化服务。 作为首个由地方政府打造、国家部委和欧盟委员会共同支持的国家级对欧合作平台,位于成都高新区的中国—欧洲中心已聚集西班牙驻成都总领事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可持续创新示范项目、百事全球商务服务中心等交往类、服务类、商贸类重点项目31个。 “我们致力于链接国际资源为企业赋能,帮助企业走出去,并引进国际组织和企业走进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成都)项目经理龚君说,目前他们已经链接全球2000余家企业。 开放的脚步不止,地中海的海风也吹进了四川盆地。2024年10月23日,成都蒙彼利埃小学建校十周年之际,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法国蒙彼利埃市长代表团。43年前,两座城市成为中法第一对友好城市。代表团带来一张蒙彼利埃市“成都小学”的孩子们涂绘的画,上面用中文写着“种子长大了”。 2024年10月23日,成都蒙彼利埃小学建校十周年之际,法国蒙彼利埃市长代表团代表蒙彼利埃市“成都小学”参加友校赠礼仪式。成都蒙彼利埃小学供图 在这之前的一个多月,随着成都与叶卡捷琳堡签署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协议书,成都的国际友好城市与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已达113个。 “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会”“成都·欧洲文化季”“成都熊猫国际美食荟”……来自五大洲的友谊在街头巷尾的“城市会客厅”流淌。 结业典礼上,一位尼日利亚代表引用王勃的名句表达收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都乃至整个中国可以被正确描述为富饶、美丽、繁荣、开放、包容和技术创新的土地。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镜像的窗口,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