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息
活动预告
Policy Information
协会动态
为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根据教育厅有关工作安排部署,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切实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两小时的通知》,要求全市各中小学全面推进“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
2小时,可包括体育与健康课、大课间体育活动、课间活动、眼保健操、早锻炼、午锻炼、课后体育服务等以及校外体育活动。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落实每天1节体育与健康课、每天至少1个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天2次眼保健操,学生综合体育活动不足的时间,应统筹课间活动、早锻炼、午锻炼、课后体育服务等以及校外体育活动时间保障。
高中阶段学校
应落实每周至少3节体育与健康课、每天至少1个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天2次眼保健操,学生综合体育活动不足的时间,应统筹课间活动、早锻炼、午锻炼等以及校外体育活动时间保障。当天没有体育与健康课的学生,除参加大课间、眼保健操等外,学校要于课后统筹安排该部分学生参加不低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
寄宿制学生
寄宿制学生,应当保证每天校园内体育活动总时长不低于2小时。走读或不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可在校内参加体育与健康课、大课间体育活动、眼保健操等的基础上,结合校外体育活动等保证总时长不低于2小时。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与健康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至少3节体育与健康课。
📍增加的体育与健康课要在课表中明确,严禁阴阳课表;严禁挤占、挪用体育课时。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科学安排学生运动负荷,支持科学运用信息化器材和技术赋能智慧体育课堂建设;不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课堂吸引力。
⭐中小学落实每天不低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安排并鼓励适当延长或探索实施上、下午各开展1次大课间体育活动。
⭐严禁“拖堂”或以其他方式挤占学生课间时间,不得以任何借口限制学生课间活动自由;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灵活多样的“微运动”或放松调节身心、远眺舒缓眼睛,支持学校结合实际延长课间休息时间至15分钟。
⭐大课间体育活动、课间活动等,要结合学校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和时段长短特点等优化设计,丰富活动形式与内容,不断提高效果。
⭐加强家校沟通协同,向家长宣传讲清落实“2小时”的要求和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有关安排,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切实利用好校内现有体育活动场地,鼓励因地制宜合理开发“金边银角”,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拓展校园活动空间。
🔍适当增配、妥善布置学生常用体育器材,方便学生随取随用,鼓励增设数字化、智能化活动区域和设备,为学生就近自主、灵活机动参加“微运动”创造便利条件。
🔍充分利用校园周边公园、绿道、高校、社区、公共体育场馆资源,建立互惠共享机制,拓展学生体育活动校外空间,支持学校体育场地假期开放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确保体育专业教师专职专用,加强体育兼职教师(教练员)培训;整合师资力量,引导班主任、非体育学科教师结合实际共同协助、配合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综合体育活动。
📌结合课程与活动需求,扩大体育教师队伍增量,统筹用好中小学教师编制,多种方式配齐配足配强体育教师,避免现有体育教师课时量偏大。
📌依托市县两级教师共享中心,加强校际、区域、行业领域内体育教师资源共享,吸引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体育教练员。
📌支持体育教师参加相关技能比赛和各类体育专项培训、研修。
🌟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带动功能,广泛、深入开展校园体育赛事活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
🌟不断完善“班校县市”竞赛体系,全面开展各类传统特色体育项目比赛,支持开展适合青少年的相关新兴特色体育项目比赛。
🌟各中小学每学年举办不少于1次综合运动会,常态深入开展相关运动项目班级联赛。
📍坚持以体育人、竞赛育人,加强赛风赛纪教育,严格要求领队、教练员、运动员及所有从业人员规范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体育环境。
📍坚持底线思维,制定体育安全风险防控预案,落实大型体育竞赛活动“四不开赛”原则。
📍加强运动风险防控,强化师生安全教育,提升应急处理能力,维护校园体育安全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将学校体育和学生健康促进工作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推进“双减”工作进一步发挥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视力保护、品格塑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各区(市)县、中小学要加强条件保障,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并接受师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市教育局将适时开展暗访督查,对落实不力的区(市)县和学校采取通报批评、责令整改等相应措施。
转发周知
推荐阅读>>
○全文收藏!2025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发布
○成都将新开27条地铁接驳线!
○科学减重!华西专家“天团”在线科普→
来源|成都教育发布
成都发布编辑丨文思瑶
点点♡,点点赞
最新公告
成都体育产业协会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