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息

活动预告

Policy Information

协会动态

做大做强做绿柠檬产业集群 探索高质量融合发展新路径​——重庆市潼南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经验
2021-12-24 10:54:11


【示范园概况】潼南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地处“长江上中游柑橘优势带”,集中在潼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涉及柏梓、崇龛2个镇16个村,面积28平方公里,覆盖人口4.83万人,是以柠檬为主导产业的新技术渗透型示范园。


创建以来,园区坚持立足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资源优势,按照“集群发展为前提、产业融合为方向、技术渗透为目的、旅游发展为辅助”的要求,统筹布局柠檬生产、加工、研发、物流、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板块,走出了一条柠檬产业引领的“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之路。


示范园出口柠檬分选线


一、主要亮点


(一)“科技+标准”提档升级柠檬规模化种植水平


品种选育全链条精益求精。成立柠檬基因库,建成190亩高标准、现代化的柠檬脱毒种苗繁育中心,建立柠檬良种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精心培育出优质品种“尤力克”,每年可培育柠檬脱毒容器苗60万株、接穗20万枝。规范种苗生产供应,从源头上确保产业安全,提升示范园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样板化打造高标准基地。按照“小业主、大连片、大产业”的思路,按照5000元/亩投入标准,打造万亩柠檬种植示范带,辐射带动全区建成千亩以上柠檬种植园10个、500亩以上种植园160余个,创建柠檬标准园100余个。


全过程全方位绿色种植。出台《潼南区柠檬标准园种植及管理技术规程》,在栽植密度、农药肥料使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环节进行技术规范,引进水肥一体化云控制系统,施行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精准控制柠檬生长。打造质量可追溯系统,从果园到客户全过程追踪。建立区、镇、村三级监管网络系统,实现远程监控、在线诊断,鲜果下枝接受200余项国际性标准检测,合格率100%。


留树保鲜技术锁住质量价值。突破原有留树保鲜、冷库保鲜、气调保鲜等技术缺陷,实现示范园内柠檬留树褪绿保鲜,有效延长柠檬鲜果的销售时段,合理避开旺季、实现错季销售,减少销售压力、提升产品价格,为水果品种布局欠完善或果实销售期较集中地区作出有益示范。


(二)“政府+龙头”带动打造国内领先柠檬加工产业集群


无损自动分选打基础。鼓励园区内龙头企业配套鲜果无损高速自动分选线,实现基地鲜果采摘从重量、瑕疵、内在品质各方面进行A、B、C等多等级分选,达到快速、准确、无损化分选柠檬鲜果的目的,同时,直接链接后续分级果品销售,实现加工分选智慧化。


清洁高效生产贯穿始终。发挥汇达柠檬(集柠檬种植、柠檬系列产品研发、柠檬精深加工、柠檬进出口贸易等于一体的集团公司)的示范带动作用,向园区内的合作社、龙头企业推广清洁化生产技术。该技术采用水、电、气等清洁能源,利用锅炉蒸汽进行加热,实现整个生产链均无“三废”产生,柠檬原料使用率达100%。


产品研发覆盖广种类全。区政府与企业开展多渠道合作,成立柠檬产业研究院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省柑橘研究所、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17名专家作为产业顾问。除对柠檬鲜果进行传统开发加工外,还综合利用针刺破壁技术、低温物理萃取技术、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脱苦技术、纳米技术、微生物发酵、酶解等综合技术,成功开发柠檬即食片、精油、酵素等绿色食品,美容护肤品,生物医药及保健品三大系列产品300余种,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6~20倍。


智能应用精准赋能实体。联合阿里云和数梦工场,发布中国首个柠檬指数。利用大数据建模分析全球柠檬产业销售、生产、政策、科技和品牌五方面信息,与世界其他顶级柠檬产地横向对比、实时更新,有力引导潼南柠檬产业科学发展。


(三)“整合+融合”催生产业发展新动能实现大跨越


资源统筹利用成果凸显。树立“大产业、大基地、大品牌、大市场”发展理念,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整合农业、水利、林业、旅游、商贸、文化等产业资源,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激发融合发展活力。区属国有企业牵头,建成柠檬工程技术中心,累计投入科研经费1.05亿元,自主研发柠檬精深加工等技术300余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30项。


品牌经济释放带动效应。通过政府主导,全力打造地标品牌,引导企业不断强化创牌意识。“潼南柠檬”纳入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名录,被认定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获地理标志商标。汇达柠檬等10个产品列入“巴味渝珍”,成为中国柠檬产业领军品牌。


线上线下联动掀起“柠檬热”。企业主导搭建“中国柠檬交易中心”电商平台,孵化潼惠网、易田网购等本土主打柠檬产品的电商15家,吸引1~200余个经营主体入驻。政府引导推行“媒体+电商”模式,区领导带头直播为柠檬代言,讲好“一颗酸柠檬,种出甜日子”的故事。每年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西洽会等国际、国内大型展会,帮助企业拓展海内外市场。潼南柠檬及加工产品搭乘“一带一路”快车,出口俄罗斯、德国、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出口柠檬鲜果16.45万吨,出口总值达1.6亿美元。


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形成以柠檬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建成柠檬特色小镇。以依托柏梓镇建成的柠檬小镇为例,小镇距城区15公里,现种植柠檬4万余亩,建有柠檬文化广场、柠檬产品体验中心等。成功举办四届“中国·重庆潼南国际柠檬节”,累计吸引国际国内参会嘉宾和游客20万人次以上,果农收益平均增加约1500元/亩,带动三产增收8亿元。依托汇达柠檬厂区,建成全国首个柠檬博物馆。


(四)“改革+创新”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蔚然成风


股权化改革增收入添红利。大力推进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财政补助项目资金按企业50%、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民40%、集体经济组织10%的比例持股,每年按照持股金额的5%~10%的标准固定分红。


“保底+分红”助推经营权入股。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合理评估制订柠檬产业用地基准地价,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将土地入股或流转价格作为固定保底收益,在经营环节再进行按股分红,实现农民变股民、股民又务工,让农民从多个环节分享更多收益。


“二次分红+奖励”体现利润导向激励作用。企业按照标准统一收购,每年按鲜果销售纯利润的20%进行利润二次分成,根据订单完成额度、果品质量等,该比例呈梯级上涨。根据当年利润情况、综合履约能力等因素,从加工销售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按持股比例进行分红,给予适度奖励。


“二产”到“三产”销售分红鼓励多劳多得。将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进一步捆绑,由企业给予入股农民专属优惠,农户(股东)可在农闲时间利用电商各大平台销售柠檬精深加工产品获取利润。鼓励有条件的创业型农户设立产品线下销售网点,由公司给予一定价格优惠,使农户不但成为一产的主人,也能在二三产业收益分配方面获得更多话语权。2020年,示范园内带动农户就业约5000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37.7个百分点。


二、特色政策举措


(一)财政积极介入、集中发力


整合相关涉农部门专项资金约1亿元投入示范园建设,支持园内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建设,每年撬动不低于1亿元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在高新区南区划定2.8平方公里区域建设食品加工园。大力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并给予税费、用地、水电、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土地、税收等政策杠杆和资金支持,按照“先建后补”原则,累计整合高标准农田、退耕还林、特色效益农业等涉农资金13.8亿元,重点支持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和品牌创建、认证。


(二)金融强化支持、精准服务


探索“主体垫资、银行贷款、财政补助”融资新模式,创新农业融资渠道。成立农业融资担保公司,设立每年300万元共建风险担保金,近3年累计帮助柠檬种植主体担保贷款96笔共3515万元。同时,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形式,妥善解决基地发展资金等难题。


(三)智力密集投入、迅速转化


大力实施“千名硕士进潼南”人才工程,选派国家“三区”科技人才5人、区级科技特派员16人到示范园开展科技服务。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型企业19家。建成国际柠檬交易中心一期工程、加快推进二期工程建设。建成旭田植物工厂等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密切合作,建成柠檬产业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建立“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技术员”科研教学推广体系,累计开展农业种养殖技术培训1200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人,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示范园建设主力军。


三、经验启示


(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在发展的各个环节,既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利用市场手段有效配置各类资源,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支持和调控作用。在产业发展初期要注重加大政策支持、适时统筹,在产业优势发挥时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挥龙头企业带动示范作用。同时,要积极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激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要强化农业、住建、财政等部门协调联动,在土地供给、税收减免、授信贷款、利率优惠等方面用足用好用活政策支持。


(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匹配好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


政府在确定优势产业时,要注重规划指导、科学引领,合理优化空间布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开展宅基地复垦开发和农用地整治,推进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持续加强基础设施配套,优化重构集约、高效的乡村生产空间和宜居、适度的乡村生活空间。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以“农”促“绿”、以“旅”带“农”、以“产”兴“旅”的思路,全面统筹平衡乡村生产、生活与生态。


(三)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悉心培育带动示范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着力打造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和拳头产品。要完善优化农产品流通设施,既研究农业生产本身的物流配置,又研究农业产前、产后物流的科学流动,实现供、产、运、加、销有机衔接。要创新发展新理念新产业新模式,深入挖掘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的潜力,积极探索共享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农商直供、个人定制等大量新业态,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有机重构,实现有效衔接、进档提质和创新发展。


最新公告

成都体育产业协会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