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息
Policy Information
财富,彰显了成都企业家的硬实力。而细细梳理名单,不难发现,创新,也是其中一股重要力量——
榜单中,居住在成都的榜首企业家是通威的刘汉元、管亚梅夫妇,通威股份凭借科技创新,成为从“鱼塘”中长大的光伏巨头;“新锐力量”中,新上榜的医联,也因其创新能力,短短四年时间即晋升为“独角兽”。
↑西部金融创新中心 资料图
2014年6月,王仕锐创办医联。这家来自成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资本市场也获得众多资本青睐——
据公开披露的数据,医联从2014年成立后到2019年,累计获得五轮融资。融资背后,是腾讯、红杉中国、华兴资本等资本。另据中国生物制药2020年年报,中国生物制药向医联出资5.14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生物制药2020年投资医联时,其估值已近40亿美元。此外,2021年4月,企鹅杏仁升级为未来医生,在此之前,企鹅杏仁于2019年获得2.5亿美元融资,此后整体估值超过10亿美元。
医联的一步步发展壮大,正是一个个成都创新创业企业快速发展的缩影——
单从市场主体来看,截至今年9月底,这片热土上791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正遍地开花。
在科创板这个备受瞩目的资本市场明星板块,截至今年8月底,“成都军团”达到16家,总市值约1447.9亿元。今年1-8月,仅成都高新区,就保持了“平均每月一家上市企业”的增长态势,彰显了企业在蓉发展的“成都速度”。
创新主体的加速涌现绝非偶然。激发创新活力,成都多措并举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培育科技型企业,打造“创新创业雨林生态”,让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崭露头角”。
平台的搭建,是创新策源力被激活的关键。
“建设大平台,承担大任务,产出大成果。”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婉华说,这是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重要定位。在研究院看来,首先要有“大平台”,才接得下大任务,从而出得来大成果。所以,研究院投资近亿元建设实验室,8个标准化实验室分别聚焦智慧氢能系统、智慧城市能源系统等领域。
有人才、有硬件、有能力,去年起,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当上了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队”的“队长”——一个聚焦于“氢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交给了研究院来牵头。“这也是科研单位的使命,立足国家需求,力求攻关与突破。”刘婉华说。
快似成都超算中心,最高运算速度达10亿亿次/秒,已纳入国家超算体系,对成都加快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全面融入“东数西算”工程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炫如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握了大型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为我国核聚变堆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打下坚实基础;
强如全国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21年7月在成都启用,这是我国规模最大、综合集成度最高、装备最先进、高度开放共享的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目前,成都拥有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已增至137个。
如果只研发,那么实验室里的成果永远无法产生效益。高效落地,永远是效益转化的关键。
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都,一直致力于打通“最后一公里”。去年1月,西南交通大学九里堤校区,全球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正式下线并启用,这标志着我国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同年9月,一则“川大华西医院获捐1个亿”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引起热议的不是捐款数额,而是捐赠者刘进。他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中心主任,而这1亿元是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个人奖励。
诸多故事的“内核”,都是成都在不断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这是一条“破冰之路”——从“十条”“新十条”,到“三十条”,再到2021年,成都首次发布“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榜单”,不唯年龄学历职称和地域,谁有本事谁就揭榜。
在一项项敢为人先、敢于突破的措施推出后,以院士为代表的一批批专家学者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一大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项目在成都落地转化,涌现出四川大学魏于全院士、西南交通大学翟婉明院士、华西刘进教授等一大批典型案例。一个个“成都创新”“成都智造”正源源不断地从实验室里走出来,走向企业“生产线”。
从破冰之路到改革深化,再到协同推进,成都逐步形成了多点发力、衔接互补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动能。
一路走来,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成都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这是成都城市能级和位势的提升,也是成都在国家发展全局中更为深度的融入、更为有力的担当。
成都发布编辑|语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