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活动预告

News Center

协会动态

成为易小荷:不做体育记者很多年
2023-04-01 21:01:36
在今年的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我们思考过好几个专题概念,但最后都推翻了。因为我们发现对于当下的女性体育而言,有关注但并不长久,有觉醒但并不充分,有探索但并不成熟。我们暂时不想过多渲染她们面对的困难,也不想再以“她经济”或者消费之名简化如今女性和运动的关系。
 
我们最终选择了几位不同角色的女性,在和她们聊天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些与公众视野里所不曾提及的成长经历,有焦虑与痛苦,但也有她们各自的治愈与进步,她们展现了体育能够给予一位女性的力量,帮助她们在赛场内外有更坚韧和更乐观的状态去应对各种挑战。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女性和体育的内容阵地,我们也会在这个系列之后,继续提供更多这样的榜样和分享。它们不应该只在体育这个狭义的行业系统里传播,而应触达更多女性,激励更多人活出自己,在失败与胜利中,能有由衷的高兴。
 
第三篇的主角是资深媒体人、作家易小荷。

第一篇请点击:成为巩立姣
第二篇请点击:成为郑薇:女篮国家队的首位女性主教练背后 

● 在NBA赛场“冲锋陷阵”的易小荷。
 
易小荷当初成为一名体育记者,不是因为有多么热爱体育,或是出于怎么样的新闻理想,而是她只能抓住这根救命稻草。
 
那时她刚从重庆来到北京,住地下室、找不到工作,机缘巧合之下,易小荷找到一家网站体育编辑的工作,“让自己有安身立命之处,这个是我的饭碗,”她对我们说,“因为我之前在北京已经用尽了全力。”
 
当时网站虽然没有采访的要求,她却对采访特别感兴趣,完成常规工作后总是找机会去现场采访。之于她来说每多做一点都是进步,“相当于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有一点点东西那便是有了”。
 
2002年,中国男足手握日韩世界杯入场券,姚明初登NBA赛场,体育成为了街头巷尾讨论的话题,体育媒体的竞争也到了白热化阶段。
 
那一时期,易小荷从《南方体育》“转会”至《体坛周报》,2002年9月在美国印第安纳波里斯举办的男篮世锦赛是她采访的第一个大赛。她“无所不用其极地”完成了前方记者中最多的专访。
 
● 2002年9月在美国印第安纳波里斯举办的男篮世锦赛是易小荷采访的第一个大赛。

为了采访到阿根廷球星吉诺比利,易小荷在酒店门口守了一个晚上;第一次采访姚明,差点起了些小口角;有时候去更衣室采访,门口五大三粗的保安看着扎着马尾、穿着牛仔裤的她还以为是啦啦队。
 
“我的职业生涯绝大部分都是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易小荷回忆那段冲锋陷阵的时光,“也不会有人告诉你怎么做,甚至连目标都没有,编辑不在现场,有时候只能告诉你说今天有三个版,你自己去解决,你只能想尽各种办法去做。”
 
那时候篮球记者中几乎没有女性的身影。让易小荷刻骨铭心的一次,是跟着国家队去美国打热身赛,人生地不熟,每天只能紧跟着国家队的步伐。一天在国家队大巴上走了半程,领队对她说,“你不要跟着我们了,你一个女的,全队都是男队员,大家很不方便。”她就这样被撂下了车。
 
她越来越明白,“美女记者”这个暧昧又带着点戏谑的称呼,其实无关颜值,只明确指向性别。
 
2008年,易小荷离开《体坛周报》去了《体育画报》,不需要再面对无数次的飞行、更衣室的蹲守和凌晨三点才开始的睡眠。再后来,她离开体育媒体,到了综合类杂志。她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与其去追逐那些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的明星,我宁愿去关注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 刚开始采访NBA时,易小荷和姚明脸上有着同样的青涩。

从体育媒体出来后,她做的第一篇报道就是台山市东北面一座与世隔绝的“麻风岛”,那里住着几十个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的麻风病人。几年后,有读者留言告诉她:那群患有麻风病的老人因为她写的报道受到关注,被转移到了生活条件更好的地方。
 
2021年,易小荷创立的原创文学自媒体“骚客文艺”融资困难,现金流已无法支撑团队走下去。她发布了最后的告别文,决定回到四川自贡老家,一头扎进“对中国一无所知的那一部分”。
 
仙市古镇距离自贡高铁站只有十几公里,她以前只作为游客打卡过一次。上海的生活经验在这里似乎完全失效了,不仅仅是没有咖啡店、书店,镇子里的女性更是和城市里高谈的女性权利完全绝缘。
 
她跟一位城市里的朋友讲述自己初到盐镇的见闻:“没想到都已经这个年代了,还有这样的女人,全镇的人都知道或者目睹过她遭遇家暴,但是大家似乎都习以为常,而她自己也完全没有想过摆脱这种生活。”
 
“但你想不到吧,她同时也是镇上最受欢迎的媒婆。”
 
住了一年多时间,易小荷采访了小镇里上百个人,最终将12位女性的故事写进了非虚构作品《盐镇》里——她要给满街的女人做个见证。
 
● 过去一年多,易小荷一头扎进“对中国一无所知的那一部分”。

易小荷说自己“前半辈子写的都是男人,下半辈子,要多为女性和她们的命运而写”
 
以下由易小荷的讲述整理而成。
 

 
体育报道也可以是文学的
 
我开始做篮球报道的时候,女记者特别少,不要说是国内了,国外年轻的女记者也很少。我在NBA采访的时候周围基本上都是男性记者,而且几乎都是三十、四十岁以上的。在我之后国内有了越来越多的女记者,有人觉得是不是我开启了女记者进入这一行的(先例)。可能在我之前,很多人就觉得是不是要懂技战术才能来做体育记者。
 
最早的时候我在网站,我对采访体育特别感兴趣,就老出去采访。那时候个别传统媒体人还很“鄙视”,开玩笑说你一个做网站的怎么还出来采访什么的,但是没想到后来恰恰是网站起来了。
 
写的稿子被更多人看到以后,会有一些人有异议,说你为什么这么写体育。但后来徐济成老师他们就觉得易小荷写出了另外一种路径。我可能不是所谓的学院派,当时绝大部分的媒体人都是读了新闻学院,然后分派到某个媒体。我是属于野路子出身,因为我之前在北京已经用尽了全力,想要有一个安稳的工作,让自己有安身立命之处,对我来说它意味着一个饭碗,其实是干一行爱一行。

可能正因为自己是野生路子,就有一股有点“鲁”的劲儿。我又不是科班出身是吧?我不怕你们怎么说,我自己做好自己就好。我每多做一点,对我来说都是一个进步,就相当于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你给她一点点东西,那她就有了。
 

不做体育记者很多年以后,姚明的经纪人才跟我提起,他说易小荷你知道吗?当初你写体育报道的时候,一开始姚明也理解不了,为什么别的记者写的都是比赛技战术分析,为啥你写的就是那种故事什么的。后来他去了美国以后,他慢慢地领悟到原来在美国也有这种写作路径的不同,有的人是报道赛事的记者,还有一种就叫写特写的,而实际上特写的这种记者甚至会拿下最厉害的普利策奖。所以后来他就理解了,原来体育不是只有一种写法。
 
当然了回过头去看,当年我没有想的那么深,只是觉得对我个人来说,我没有那么在意技战术,我觉得体育也可以是文学的,文学就应该是人的故事,所以我更在意人的故事,人的命运。
 
性别能有什么优势
 
记者工作绝大部分是很孤独的。一个文字记者配一个摄影记者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在国外采访又涉及到费用的问题,一般来说一个单位没有那么富足,还派一个团队过去。所以在我的职业生涯,绝大部分都是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好像也不会有人告诉你怎么做,但是扔给你一个目标,甚至目标都没有,告诉你说今天有三个版你自己去解决,你只能想尽各种办法去做。
 
那时候专访好像特别重要,我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这样,体育跟娱乐行业一直属于那种资源很稀缺,你必须用尽全身的力气去争夺的那种。所以记者从来都是要拼尽全力,才能够争取到那一点资源。比如说一万个记者都想采访这个人,所谓的明星球员,你就得想方设法的去找到能够接近他的路径,然后说服他接受你的专访。
 
在体育媒体,要说性别有所谓的什么优势,可能在国外你要采访一个人,欧美的球员会相对来说比较尊敬女士。但是如果他作为一个大牌球星,你作为记者的身份涌上来的时候,他不可能说你是一个女士就只接受你的专访,这是不可能的。

其实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你是没有优势的。比如你采访国家队,比赛结束以后大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球员回到宿舍或者是回酒店,好一点的记者都会马上跟着去采访,那时候你们大概就开始竞争了。球员在洗澡的时候男记者他们已经进去了,你作为女记者不可能进去,只能在门口等着。你等人家洗完澡方便了的时候,别人已经都采访完了,你就比人家慢一步了。那时候抢时间也很重要的。

所以这么综合看的话,性别能有什么优势?而且你在这个行业里,口碑也很重要,比如说你这个人做事情够不够认真,你做出来的稿子够不够权威,是不是道听途说,所有的东西加在一起才能形成你的名誉,这会让你将来在做其他采访的时候起作用。
 

“美女记者”这种头衔,有一种奚落或者是不以为然,我现在觉得确实如此。之前在出去采访的时候,你只能这么接受,说实话你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一个个纠正。但这里面可能有一多半的人是带着有点轻视或者是轻蔑,也有一些人他可能没有恶意,他只是觉得这是个称呼,甚至还觉得说“你看我还说了你美”。
 
你仔细想想,不管是记者也好,还是作家也好,不会有人在介绍李承鹏或者杨毅的时候说他是个男记者,在介绍莫言、余华的时候说这是个男作家,为什么说到你的时候就一定要在前面加个女,还要加个美女。其实你想想这是什么样的来路,有什么样的文化溯源,而且这种东西对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不能苛求这个时代变成变成黄金时代
 
那时候我在网站没有任何人给我下达任务,但是我就觉得要靠自己写出来。我每天在那里给自己设定目标,拿着 CBA的秩序册找每一个球队的重点球员,我必须做到他的人物特稿,一个一个去采访,然后晚上在办公室写到两三点。

你想想有那么多好的非虚构作者,我们在说到他的时候,他也没有什么时代背景。我再说远一点,海明威也做过记者,写过体育报道,加西亚·马尔克斯也做过记者,所以关键在于不要觉得它是个体育写作,那样的话就把写作看小了,你只是把写作放在了体育这个行业。
 
在《体育画报》的时候,当时大家都挺有情怀的,那一帮记者属于又做过体育,又做过社会新闻。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以后的第二天,我们就有记者去现场了。我们主编说,你要觉得不能发也没关系,但作为一个记者我也应该在现场。我记得“911”的时候,当时美国《体育画报》 就做过一期报道。在这种时候是不分体育的,都是媒体,都是关于人类的命运,就应该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 2008年6月《体育画报》的封面

现在我有时候看一些体育报道,就觉得题材其实很好,可以写得更好,有点浪费了。一些东西不止是体育的东西,自己不能把自己想小了。

我刚进这一行的时候,体育其实没有那么地受关注。我觉得一个写作者不能先苛求这个时代变成黄金时代再去做,你只能让自己变成一个黄金写手。
 
我举个例子,我不知道这个例子恰不恰当,我现在写的这些女性更是无名之辈,她们根本一点社会影响力都没有。但是这本书还是很多人喜欢。我在想如果你自己都没有热情、没有这种生命的热度去发掘这些东西,怎么可能指望别人来看呢。我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用尽了全部力气的。
 
我记得那时候我都快不做体育了,当时每个星期有个篮球公开课,可以去做采访,然后我突然发现场子里面怎么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心想我都已经是这么老的记者,结果我还是最认真的一个。你想想哪怕这个公开课结束了以后,有一个人留下来加练,或者有一个人帮着收拾垃圾,这些不是了解一个人的细节吗?你只要足够用心,足够认真,足够喜欢,你总能发现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你在做这事情的时候,不能找一堆理由来消解自己的意义。虽然说我没有跟那么多人聊过,那时候社交媒体不发达,但我想我写的姚明可能也鼓励过一些人,他一个中国人在异乡异国独自打拼的那种艰难,然后要获得一个认可,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
 
增加ta们被看到的可能性

只要在体育媒体里面,肯定就会面临着所谓的写稿任务。在体坛周报的时候,什么都要求独家,什么都不能漏,你再怎么盯着别人总会有盯不着的时候。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这种焦虑一半是没有道理的,就像你漏了姚明今天没吃汉堡或者怎么的,它的意义并没有那么大。当然了人家可能也会写说他吃汉堡是为了增脂,那时候他太瘦了,类似这种的。但是我觉得对于更广谱意义上的意义来说,它没有那么多价值。
 
后来我从《体育画报》去了《中国新闻周刊》,再后来去了《南都周刊》。在《中国新闻周刊》做的第一个报道就是“麻风岛”。其实做这种选题有一个所谓的延迟满足感,因为当时你意识不到做了以后会有什么效果,你只是觉得说做了一个很想做的选题。实际上你在报社内部听不到什么评价,多年以后才会有人告诉你说,谢谢你,因为你写了这篇报道,后来有人注意到了,把他们搬到了广州郊区。但这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很多时候你做一个报道,不可能当时就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的,只能说对得起你自己的心。包括像盐镇的女性,能够看到她们的苦难和活着的不容易,把她们写出来,增加了她们被看见的可能性,已经尽到自己的责任了。
 
● 油菜花盛开时的仙市古镇。

在上海做“骚客文艺”的时候,我见到一位我很喜欢的大作家,他跟我说,以前他在《体坛周报》每次只看我的报道,他说我是唯一一个用文学的方式来写体育报道的人,后来我不在《体坛周报》,他就再也不看了。然后我跟他说,你早点跟我说我就不转行了。作为一个孤独的写作者,有的时候你还是会希望自己写的不是抽屉文学,得到一些鼓励让你更加坚定。
 
目前觉得还好,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写作过程当中,某种程度上不知不觉地治愈了我自己,可能在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我觉得我没有违背自己的初心,然后用尽了自己全部的心力去做了一件我觉得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到目前为止我觉得还是可以的。
 
写作是自己最坚定的支点
 
回头看创业的那段经历,我觉得很对不起投资人,因为毕竟人家投了那么多钱,然后你没有为人家创作更多的价值,这肯定是我最烦恼的一点。但是当时自己的初心是想要建立一个好的文学平台,包括找了很多的作家,给他们发了我觉得配得上他们文字的稿费,曾经做过一些努力。所以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得其实也不差。只是说可能没有得到世俗意义上的一个回报。
 
某种程度上可能我不是很合适做这些商业的事情,比如说有些我拿不准的广告我还是不会接,现在回过头来我也不会接。但是现在这种复盘其实没有意义,因为你要做成功一件事情,有太多的因素了,天时地利人和,所有东西都加在一起才可以。我只能说自己应该就是一个很失败的商人。
 
我应该不会再创业了,因为我找到了自己的另外一个支点。
 
我觉得我需要一个支点,那时候我就喜欢做记者、做媒体,然后突然一下怎么就好像传统媒体消亡了,载体都不见了,一度陷入抑郁,我也不知道我怎么会想的那么大。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支点不一样,有的人就觉得家庭就是ta一切幸福的来源,但我的所有的成就感都来自于做记者,我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做一些内心觉得应该去做的事情。
 
走到现在,我觉得很不容易,也有运气的成分。我一直都很希望有个前辈能够跟我讲这些,如果当年有人来跟我讲这些,对我来说就会是莫大的鼓励。

我的焦虑更多地来自于对自我的认知和要求,没有支点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年纪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一事无成。有的人老觉得说好像我以前已经很成功了,其实不是,人的自我认知是要看标准在哪里的。什么叫做成功?是要看你是世俗意义的价值,还是自我认定的价值。我之前还觉得我对社会没有那么大的贡献呢,我也曾经有过这种想法。所以其实我的焦虑是来自于,我应该找到一个很坚定的支点,我想走得更远一点。


我现在已经是一个比较坚定的写作者,我就会觉得没关系,我可以写到80岁。但是如果你把自己认定成是一个美女,你也会面临皮肤松弛、体力下降。如果可以,我也想回去跟年轻的20多岁的自己说,你不要那么焦虑,你会走得很远的。
 
我都写了一辈子了,肯定要一直写下去。关于写作的命题,我前半辈子写的都是男人,今后,想多写写女性和她们的命运。

END

讲述| 易小荷
整理| Abby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了解懒熊体育更多产品及服务

最新公告

成都体育产业协会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