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提到沈韫青,几乎每个认识她的人,第一反应都是——「她真的太牛了。」
德语欧标C1、专四95分,位列全国第一、雅思8.0、六级674分、CATTI三级笔译、日语N1,保研北外高翻复语口译... ...沈韫青像为语言而生。
韫青,意为温润如玉、永怀蓬勃朝气。怀着对语言的一腔热情,沈韫青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作为德国代表团助理,与一众中国青年一起在世界舞台亮相。2022年9月,她脱颖而出,拥有去中国国家雪橇队实习的机会,成为国家队的随队翻译,为国家队效力。
她说:「与体育相处的时间,对我来说是一种财富。」
文 / 郭媛钰
编 / 付能量
一路走来,沈韫青在别人眼里的总是温和腼腆,熟悉后才会展现活泼的一面。对话时,她语速不快,每个停顿的瞬间她都像被记忆牵着跑远了,陷进那些过往的情绪因子里。
这样的她,在谈到「学语言」这件事时,思路异常清晰,语气十分坚定:「我从初一开始学习德语,无论如何我是不会放弃的。」
学习德语10年、英语16年。这两门语言在沈韫青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
小学五年级,沈韫青在一篇关于「理想」的作文里写到:「我的理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
当时,她只是一个会被英语老师夸奖的小朋友,会反复观看心爱的音乐剧,一字不差地背出每一句台词,会觉得自己说英语的时候闪闪发光,会幻想自己以后有机会站到更大的舞台。
初中时,沈韫青遇到了她的德语启蒙老师。老师温柔、耐心、负责,循循善诱地带领她走进德语的世界。新的语言为她带了新的经历,也向她展现了更广阔的天地。
书籍的熏陶和短暂的海外游学加深了她在翻译方面的兴趣,也刺激了她的求知欲。高三最枯燥的日子里,沈韫青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到走廊的另一侧上德语课。
高考出分后,沈韫青的家人在志愿手册上发现了北京体育大学。
「作为从初一就开始学德语的人,我不想放弃德语。」沈韫青说到:「我知道在大三的时候会碰上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许我有机会能在冬奥会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冬奥也我选择北体的一大理由。」
在得知沈韫青选择了北体后,身边人都很惊讶,不理解她为什么要去体育院校学语言。沈韫青却觉得自己捡到了宝,因为别人不了解北体,这个选择或许会开拓一个全新的可能。
后来,沈韫青的经历也证明了「体育」为她的翻译梦想提供了一个新颖又特别的追梦场景。
2021年冬天,沈韫青成功通过考核,成为了一名冬奥会对外联络的志愿者。
「代表团助理」听起来美好光鲜,让人想到站在运动员和技术官员边上的陪同翻译,帅气地说着一口流利的外语,是国际赛事里人与人之间最为重要的桥梁。
一开始的沈韫青也是这样以为,直到开赛后铺天盖地的琐事朝她袭来。
从陪同翻译到联系车辆,再到清点毛巾、钥匙的数量,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助理来协调。这不仅是语言上的工作,更是对人际交往的挑战。有几个瞬间,她极度想回家,甚至和舍友说:「我要转专业!」
责任心驱使下,沈韫青硬着头皮坚持工作,努力学会怎么和外国人沟通,怎么和司机师傅沟通,怎么和各领域的经理沟通,和素不相识的同事沟通。在那个紧凑忙碌的赛期,她没怎么收获正向反馈,甚至没得到过一个肯定的眼神。
那时的她觉得自己只是一个不太有用、随时要被丢弃的工具,在别的助理能游刃有余处理各项工作时,即便她自己也在奔波忙碌,深深的无力感还是淹没了她。
「我觉得我是多余的,是不被需要的。」
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孩子都要经历被击碎的过程,沈韫青敏感易碎,好在心底的韧劲能一次一次将碎掉的她粘合,让她重新站起来,向下一个新生奔去。
雪中的冬奥村
一月的最后一天是大年夜,虽然还得上班,但那天的德国代表团对中国春节的情况表示理解,愿意让助理们提早下班。作为志愿者,她和她的朋友们自发赠送了德国官员们一些春联和窗花,向他们介绍了中国春节的习俗。在节日氛围衬托下,沈韫青和两个同事鼓起勇气,想和德国人们拉近距离——
「如果给我一些pin的话我会很开心。」
于是,她收获了一把pin,一个DOSB的吉祥小玩偶,两手塞满了东西,吃到了热腾腾的晚餐,和家人视频通话,度过了愉快安宁的大年夜。
大年初一,沈韫青和几位官员一起去tpc迎接当天到来的四十几位德国运动员,同批次到来的还有日本运动员。日语是沈韫青的第三外语,和日语母语者交流是非常宝贵的机会,她和周围的同事说,无论如何都想和他们打招呼说上话。
天色暗下来,沈韫青从地下流线出来往服务中心走,通道出口便是日本队的院子。她刚出地下通道,便看到三个穿着日本队服的女生,她没有犹豫,追了上去。
那天,沈韫青不仅和三位日本女生合照,在tpc等待运动员时,一位德国官员姐姐也主动提出和她合照。
「你知道吗?她看起来很开心,收到我给她发的照片后,她给我回复了三个爱心。」沈韫青说:「那时的我真的会因为收到三个爱心表情感动得不行,会因为成功和德语、日语母语者搭话感到兴奋。即使那些时刻很短暂,我也倍感幸福。」
闭幕式结束后,她和所有德国代表团助理一起去到德国人的屋子里,迎接最后的道别。德国代表团的人穿着当时防疫用的「大白」防护服,从屋子里窜出来,给他们一个惊喜,那个瞬间,沈韫青觉得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冬奥组委的坚持,都得到了肯定,一切都值得了。
严格来说,内敛敏感的性格并不适合成为一名翻译,尤其是体育翻译。但沈韫青对痛苦的感受器官很灵敏,对幸福的感受器官也很灵敏,她的情感世界像皮皮虾眼里的世界一样,五彩斑斓。
「或许,我注定要和人打一辈子交道,做翻译也是,做助理也好,我会努力做好我的工作,我会试图给大家到来便利和快乐。作为交换,我想被爱,我想要平等的爱和尊重。」
「大一刚进校的时候,我有听说学姐去国家队当随队翻译的先例,但从没觉得这种事情能落在我头上。」
去年夏天,沈韫青在北体国际组织学院的群聊里,看到一则中国国家雪橇队随队翻译的招聘信息。几乎是立刻,她上交了自己的简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沈韫青又一次走过了独木桥,拿下了这个机会。
欣喜之后的她后知后觉意识到,不同于冬奥,这次自己需要驾驭的是国家队的工作,需要和代表国家出征的人一起,在欧洲待上好几个月。
去基地前,队管理的车载着沈韫青,驶上北京去往延庆的高速。看着天慢慢变黑,听着车里播放着的港台音乐,她突然变得忐忑,想象未来半年,需要和一群陌生的人一起,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工作,24小时日日夜夜,再没有「回家」的概念,除了不安还是不安。
到了基地后,国家队需要她翻译国际雪橇联合会2022版的国际雪橇规则。由于时间紧迫,翻译的过程必然是十分挣扎的,但这次体验也让她掌握了许多关于雪橇的专业术语,了解了雪橇比赛的规则和器材,最终产出了共计48571字的译文。日子逐渐充实起来,她逐渐习惯了早上7点起床去做核酸,习惯经常被叫去编辑邮件或是给德国酒店前台打电话。
出国前在延庆的基地翻译文件
2022年11月26日,沈韫青和国家雪橇队搭上飞往法兰克福机场的飞机,暂住一夜后前往埃贝赫雪橇世界杯的第一站,奥地利因斯布鲁克。一路上的风景很美,不安的感觉逐渐消解,期待占据上风。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
随队翻译不仅需要负责日常对话,还要涉猎该项目对应的技术内容翻译。雪橇比赛有不同的赛道,不同赛道的弯道特征都不一样,因此,每一个赛道在比赛前一周都有官方训练,还可能有付费训练。在这些训练期间,每当运动员结束滑行后,外籍教练就会通过对讲机对于运动员的滑行表现进行评价,翻译这部分内容是沈韫青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在训练和比赛时,她需要站在赛道的指定点位,必要时翻译技术内容。在训练和比赛告一段落,比赛前夜等重要时间点,教练会召开短会,评价运动员目前为止的表现和对未来的期望。沈韫青的工作是在这个时候做交传,在教练指导运动员时提供语言上的支持。每天晚上教练会在群聊里发第二天的日程,她需要及时将内容翻译为中文,发给运动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练的指示和训练计划。
圣莫里茨赛道
日常生活方面,她需要协助队伍的管理人员安排他们的日常生活,比如管理公用邮箱,收发邮件,翻译、整理发票,协助预定酒店,租车等。许多东西是在工作中自学的,她只能靠多听多看,多掌握,努力在工作过程中越做越好。
此外,在中方领导和管理人员和外教开会、谈论未来计划时,她需要负责交替传译的工作。这些场合比较正式,需要一次性记忆的内容也比较长,也比较锻炼专业实战能力。这个时候,沈韫青一般带着一支笔,一个本子,去完成工作。
「可能是我一开始就预期这个工作会比较专业,比较困难,所以在真实的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时,我发现也是可以迎刃而解的。然后周围的人对我的包容度也比较高,不会责怪我。只要你心态放好,就不会感觉特别特别困难。」
有时,一些运动员在队里的时间久了,可以听懂一些英文,可以和教练进行简单的交流。一开始遇到这种情况,她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多做些什么,是不是自己没有发挥作用。但其实作为一名体育翻译,能在一些紧急的情况下把需要翻译的地方译好,就已经发挥了很大作用。
12月1日,是沈韫青的生日,队管理提前和酒店预定了一个给她的惊喜。晚饭的时候服务员忽然唱着生日歌端着蛋糕上来,吓了她一跳。这是一个神奇的时刻,在此之前的她虽然期待,但从未奢望过这种情景的发生。沈韫青不停地礼貌鞠躬,不知所措地将蛋糕分成14份分给在座的人。
「这个生日伴随着许多第一次,是阿尔卑斯连绵的雪山,是因斯布鲁克夜晚城镇星星点点的灯光,是没有限速的高速路上的雾气,是甜到发腻的巧克力蛋糕和运动员口中有些不标准的Zum Geburtstag viel Glück……这一天平淡地过去了,一如既往的工作和赶ddl,24小时太短,但是却足以容纳潮水般的感慨和情绪。工作的时候我会努力地把我的情绪阀门关闭,但有时它们还是会偷偷地溢出来。」
出国一共105天,节奏非常快,基本上是每隔一周就换一个地方,每周收拾一次行李,去往下一个站。一百多天的时光在弹指间结束,每一站对她而言都很特别——锡古尔达的木屋民宿很温暖;在温特贝格和酒店老板娘聊了很久,又是一个学德语的高光时刻;圣莫里茨的阳光很好......每次到了比赛日都有很多游客,雪橇赛道会有舞台,会有乐队演出,有卖烤肠和咖啡的小棚子,赛时欢呼喝彩声很响亮,气氛特别好。
「我个人很希望可以加大雪橇项目在国内的宣传度。我理解我们国家在这个项目可能没有出很多成绩,但我始终觉得项目的传播广度、公众对项目的了解程度和项目的成绩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成绩,雪橇运动员们的努力需要被更多人看见。」
在成为国家队翻译之前,沈韫青并不了解雪橇具体是什么,对这个项目的事前调查也仅限于「人躺在雪橇上,在赛道上往下滑」。正式开始工作后,她对这个项目慢慢产生更多的了解,因为人在雪橇上是躺着下滑的,发力点比较靠后,所以其实比起钢架雪车和雪车来说,雪橇运动员在比赛时更容易打滑、更危险。
全国雪橇冠军赛时,沈韫青在裁判组帮忙,给雪橇测温
国家雪橇队在2015年北京冬奥申奥成功后才建立,所以这个项目在中国是非常年轻的,经费不多,成绩也并非出色。但走近国家队,沈韫青发现,队伍里每一个人都出于热爱,不停为这个项目奋斗。
第一批雪橇运动员的年纪可能并不小了,一开始也并不知道怎么训练,但即便没有出色的成绩,也毫不松懈,一直在努力进步,积累经验为下一批运动员提供借鉴。
同时,许多工作人员已经跟队很多年,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非常辛苦,也不能陪伴家人,但他们都在坚持,坚持用热爱和信念去创造新的想法,推动这个项目有更好的发展。
「我敬佩他们,敬佩所有为热爱付出努力的人。」沈韫青说。
奥博霍夫世锦赛开幕式上队伍的合影
来到北体前,沈韫青从未想过体育会给她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她直言,自己本身不是一个热爱运动的人,但体育带给她的经历和体验,让她觉得她与「体育」这个词有了情感上的联系。
她说:「体育」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词汇。一方面,奥林匹克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这是一种对于自然卓越的追求,是浩瀚宇宙中渺小的人类挣脱束缚争取自由的过程。另一方面,团结、和平是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最根本目标。
在冬奥村的时候,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不同国家运动员之间的碰拳、拥抱,那些时刻让她觉得在这个领域,大家可以放下偏见纠纷,通过竞技去团结彼此,去增进友谊。
奥博霍夫世锦赛比赛时支持中国队的小朋友们
接触体育让她能够从体育的棱角去窥探这个世界,拥有更特别的视角和更开阔的视野,看到了很多以前从未想象过的景色。高考完在小册子上翻到北京体育大学德语专业完全是一个巧合,但是就是这个举动为沈韫青打开了新的大门。也是体育,让她实现了自己小学时在作文里写下的,站上更大舞台,成为一名翻译的梦想。
「如果你热爱体育,又热爱语言,祝贺,体育翻译将是你的理想职业。如果你只是怀着忐忑不安,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踏入这个领域,也没关系。对于很多人来说,迷茫是一种常态。但是不要停留在原地,放手去尝试吧,最坏的结果也只是觉得自己不适合而已,不是吗?」
「寻找热爱的过程,可能伴随着很多的探索和碰壁,但是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热爱所在,那么今后走的每一步都是充满幸福的,每一份努力也会更加坚定。」
「体育和语言是两个充满魅力的词汇,无论结果如何,在这条路上你都会遇见独特的美景。」
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上场》,是由「体育圈人」和「体育圈招聘」共同推出的体育人物纪实栏目。致力于挖掘体育领域有潜力的青年、从业者,记录并陪伴体育圈人的成长,最终汇聚成一股改变体育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