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会概况
商会章程
商会领导
组织架构
服务中心
新闻中心
商会动态
行业动态
会员动态
通知公告
党建活动
政策信息
政策法规
法律政策
社会公益
会员中心
入会指南
会员权益
会员企业
联系我们
首页
商会概况
商会章程
商会领导
组织架构
服务中心
新闻中心
商会动态
行业动态
会员动态
通知公告
党建活动
政策信息
政策法规
法律政策
社会公益
会员中心
入会指南
会员权益
会员企业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活动预告
News Center
协会动态
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详情
单场比赛票房增收5倍,如何抓住中国网球回归红利?
2023-10-23 21:47:36
《共同体》是中国之声决胜时刻联合体育大生意推出的体育商业主题对话节目,以“求同存异,聊聊大家共同关心的体育热点话题”为口号,每周一期,逢周五晚上10:00于中国之声《决胜时刻》栏目期间播出。
10月24日,珠海WTA超级精英赛在珠海横琴国际网球中心挥拍。自9月中以来,国际网坛的“中国赛季”正式重启,多达十场ATP、WTA赛事在全国各地打响。而WTA超级精英赛作为WTA的年终赛事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赛季”的最后一战。10月20日,第135期节目讨论国际网球赛事回归后中国网球市场的新气象。参与的三位“闲话者”是中国之声记者管月琦,华发体育赛事部总监李春玲,体育大生意营销副总裁、盛意体育总经理罗冉峰。
本文为本期节目精华内容摘录。
珠海赛事票房增加5倍
管月琦:
每到秋天,就是中国网球迷的狂欢季。男女子最高级别的巡回赛ATP和WTA均会在家门口办赛。今年中国网球赛季也是十分热闹,有十场两大巡回赛的赛事,另外还有亚运网球比赛。其中9月举行的ATP 250珠海网球冠军赛和即将开赛的珠海WTA精英赛,都是由华发体育运营。李总,华发体育是不是对今年赛事的票房表现、人气表现都感到惊喜?
李春玲:
是的。珠海的ATP 250赛事是今年中国赛季ATP巡回赛的首站。赛前一两个月,决赛、半决赛、四分之一决赛的包厢、自由坐席等比较好的座位,已经全部售票。完赛后,我们初步统计,门票销售数量相对2019年翻了一倍。因为票价略有上升,所以票房收入更是增加了5倍。可以说我们是享受到第一波网球回归红利的赛事。
管月琦:
WTA超级精英赛也即将打响,有两位中国球员参赛,包括郑钦文和朱琳。朱琳是外卡参赛。
李春玲:
WTA超级精英赛自2015年开始在珠海举办,这也是头一次有两名中国球员出现在单打阵容里。过去我们办赛会为中国球员提供外卡,而这次郑钦文直接晋级到赛事名单,所以我们可以把外卡再颁发给多一名中国球员。这也是非常难得的盛况。
郑钦文直接晋级WTA超级精英赛正赛
管月琦:
过去三年,绝大多数大家熟悉的国际赛事都无法在国内落地。而今年不但网球火爆,很多其他赛事的火热程度都让我惊讶。例如上半年的羽毛球苏迪曼杯,有球迷从北京、内蒙古专门去苏州看比赛。国庆期间,中网的火爆程度也超出了我的预计。冉峰,您怎么看球迷的这种观赛热情。
罗冉峰:
过去几年的限制解除后,今年各个项目赛事的人气显著反弹,形成一种有意思的情况。像苏迪曼杯是最早回归的国际赛事,它像标杆一样,赛事一重启,人气马上就起来了。之后到全国各地的马拉松比赛,再到年中的两大综合运动会成都大运会和杭州亚运会,可以看到不管单项赛事也好、综合赛事也好,大众赛事也好、职业赛事也好,都呈现出人气爆发的趋势。那么越晚重启的项目或者赛事,会不会越有压力呢?这些赛事会不会担心能不能承接上之前的赛事市场复苏势头?马拉松、足球、篮球赛事都很火爆,网球、高尔夫能达到同样水平吗?
于是,最终令整个体育行业都感到高兴的是,每推出一项回归的赛事,基本都能取得比三四年前更好的反响,反映出整个赛事市场确实处于复苏的状态。这样业界会对未来有更强的信心。
管月琦:
李总觉得这种人气高涨在您预期之内吗?
李春玲:
这个人气既是大家常说的“报复性消费”的结果,也与网球自身的发展有关。珠海网球冠军赛期间,我们做了观众问卷调查,发现百分之六七十的观众年龄段在30岁上下。而按照我们过去的认知,网球主要是一项在中高年龄段更受认可的项目。所以这次赛事期间,我们观察到更多的新生代球迷。可见过去三到五年中有更多年轻人在了解网球运动,既有自己参与,也喜欢去现场观赛。整体来说,这是中国网球市场不断积累、日渐成熟的体现。
赛事宣传增强球迷代入感
管月琦:
正如李总所说,国内网球迷的年龄段产生了较大变化。另外媒体宣传方面,网球赛事好像也向着不同方向探索。冉峰,您今年是不是去了一些比赛的前方,发现到赛事宣传的变化?
罗冉峰:
今年的中国网球赛季中,我暂时只去了李总这边的珠海ATP 250赛事。我签到的时候看到媒体名单上,除了有熟悉的传统媒体之外,还有一些自媒体KOL的名字的。可以看到媒体宣传方面,今年赛事方比较注意通过引入KOL去增加发酵的广度。
其实几年前我在一些搏击赛事已经看到类似的现象,当时和一些媒体老师聊到,自媒体的属性还挺有意思。他们同时兼备粉丝和内容传播者的身份,带出来的内容跟传统媒体的导向会有所不同。他们会在尊重赛事正常运行、尊重基本礼仪的前提下,去做一些更贴合铁杆粉丝需要的内容,看上去非常生动。例如他们不用像传统媒体那样比较讲究客观中立,而是可以以追星的视角去把赛事、运动员的细节展示给粉丝。所以今年珠海网球冠军赛在自媒体方面发力,挺符合现在的内容传播变化趋势。
朱琳首次参加珠海WTA超级精英赛单打项目
另外我上周也在上海,但不是去上海大师赛,而是去跑大师赛旁边的高尔夫赛事。这两项赛事同一时期举行,而且网球场和高尔夫球场两个赛场都在上海的旗忠村。这两项赛事做了彼此联动,网球运动员去高尔夫球场那里参加切杆等小游戏小比赛,高尔夫球员去大师赛现场参观、看球。从这两个例子来看,赛事宣传的新方式既有赛事和粉丝之间的互动,也有不同赛事之间的互动,比起至依赖传统媒体输出,其内容传播效果会更强大一些。
管月琦:
从人人都看球,到人人都参与赛事,体育赛事的宣传正在更新策略。李总,您能进一步分享一下相比2019年时,您办赛策略中的更多针对性调整吗?
李春玲:
我们的确选择了不少新媒体、KOL、网红去帮助赛事增加曝光。除此以外,我们还让工作人员从幕后走到台前。我们和官方媒体合作伙伴合作,制作了两期工作人员带大家探秘场馆的小视频。有一期是我带着大家探访球员区,另一期是负责宣传的同事带大家探秘球场二层嘉年华的内容。这两条视频的反响很不错,播放量均在20万以上。这有助于让网球这项看上去在“神坛”上的运动,走向一个更接地气的状态。
中国赛季日益受国际球员欢迎
管月琦:
赛事包装非常重要,不过赛事的最终质量还是要靠球员。过去在男单四巨头时代或者威廉姆斯姐妹时代,中国网球赛事的票好不好卖,往往需要大牌球员配合宣传作为支持。而现在新生代男女子球员似乎在宣传方面更愿意配合赛事。李总,赛事方在吸引高排位选手参赛方面有哪些经验?
李春玲:
无论球员排名多高,其实他们还是普通人。球员最基本的诉求是吃、住、行和场地。目前国内的赛事无论在场馆配置、酒店配置还是球员全方位服务方面,都做得挺好的,因此能很好地满足球员的基本需要。
而在赛程编排方面,中国赛季将不同级别的赛事串在一起,对于球员来说,来一次中国打多站比赛,还是比较方便的。所以在球员日程安排方便,中国赛事也能比较好的适配球员要求。
另外中国赛事在球员服务方面都做得挺不错,让球员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目前ATP球员对中国赛季赛事的评分都比较靠前,增加了中国赛事在国际球员中的口碑。长此以往会有更多球员乐意来中国参赛。
WTA超级精英赛选手卡萨金娜
管月琦:
中国赛季的赛事数量已经非常突出。今年中网、上海大师赛、WTA小年终全部回归,还新增了宁波公开赛。不过有些我们熟悉的赛事今年仍然缺席。李总,过去几年华发体育怎样跟各大组织方保持沟通,确保赛事能顺利重启?
李春玲:
我们跟中国网协、ATP、WTA做过很多讨论。整体来说,“从无到有”的过程十分艰辛。但是复赛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经济社会不断回到正轨的过程,在复常的大趋势下,赛事终归还是能回来。
管月琦:
冉峰,那您觉得按照目前中国赛季的日程,未来还有增加赛事的空间吗?
罗冉峰:
如果直接对比2019和2023年,肯定有扩容空间。因为今年的中国赛季并非所有赛事回来,武汉、深圳两项比较焦点的比赛都没能落地。那么未来扩容的话,最有可能的还是这些已经在中国市场形成品牌效应的赛事。它们可能在今后一两年就会回到赛历上。
赛事增多折射市场发展良好势头
管月琦:
武网和WTA年终总决赛未能出现在今年的中国赛季,确实是比较遗憾。我个人还觉得,中国赛季整体上还是有一些挑战。天气由热转凉,赛事又处于赛季收官阶段。球员们经历过全年征战、包括四大满贯的洗礼,可能身心比较疲劳。如果他们希望在年终总决赛上实现突破,他们可能会更慎重地考虑9月、10月的比赛安排。李总,赛事运营方怎样去打消球员的疑虑,吸引他们参赛?
李春玲:
坦白说,我们ATP 250的比赛对球员来说,比赛时节确实不太友好。9月中下旬的珠海会比较炎热,同时仍处于台风季。我们赛事方每到这个时候,都衷心期盼比赛周能有好天气。天气情况对赛事不利,赛历又不太可能按我们的意愿安排,那我们就在其他方面去完善赛事体验。例如酒店、场馆、球员服务,我们都力图做到完美。当客观条件无法改变时,我们必须通过其他的赛事优势去吸引球员,也帮助球员更好地适应本地气候。
穆雷再次出战珠海网球冠军赛
管月琦:
有种“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感觉。不过今年的赛事还是恢复到很有活力的状态。两位觉得2023年的观赛热情,究竟只是“报复性”的昙花一现,还是可以在未来长期沉淀?
罗冉峰:
这等价于另一个问题——今年中国赛事市场的复苏是否有时效性?如果要有一个严谨的答案,可能需要一系列的测算,或者更大的样本量。但是就从今年的网球中国赛季来说,十场比赛,已经基本覆盖到了全国东南西北中的地区。这些赛事都得到本地观众的欢迎,也传播出办赛城市的风采,综合来说还是反映出中国网球市场的壮大。至于未来,我个人认为赛事热度会与中国球员的整体表现有一定契合。
李春玲:
我个人比较完整地见证了中国网球市场的不断成熟。最典型的表现是无论高级别还是低级别,国内赛事越来越多。背后的原因一定离不开这几个因素:场馆多了;场馆多了之后不会闲着,会有人打球,还会有培训;培训让更多人会打球、看球,了解网球运动,青少年培训更加培育了下一代球迷、球手;最终人才不断增多,青少年成长为职业球员的机会增加,形成“滚雪球”效应。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十多年来,国内很多人兢兢业业地推广网球。只要打球人口基数扩大,网球就会吸引更多投资,然后有更多本地优秀选手崛起,形成良性循环。
管月琦:
在正确的环境里,一个人才能获得最好的成长。今天我们从主办方办赛、球迷观赛、球员参赛等不同角度,对重新的中国网球赛事市场做了一个梳理。今年的网球观赛如此火爆,我作为体育从业人士,内心感到幸福。当然,身前的阳光越猛烈,身后的阴影也越明显。赛事的转播安排、服务环节等方面,都有优化的空间。但愿今后每年的中国网球赛事都像今年那样火爆,继而比今年更加火爆。感谢两位参与节目,我们下期再会。
注:
本文
所用图片来自华发体育
点击标题·阅读更多体育产业干货
马拉松用车
丨
掼蛋简史
体育经纪人
丨
亲历杭州亚运
上海大师赛
丨
体育营销TOP10
-商务联系-
大生意君|微信号:tiyudashengyi
直击基普乔格中国行:伟大,不止于马拉松
对话白岩松:我在基普乔格身上看到的是一种「自己的自由」
最新公告
CSIC早间新闻05.26(第633期)
成都体育产业商会
05-25
CSIC早间新闻05.23(第632期)
成都体育产业商会
05-21
5.21体育产业政策早报(第631期)
成都体育产业商会
05-20
CSIC早间新闻05.19(第630期)
成都体育产业商会
05-15
CSIC早间新闻05.16(第629期)
成都体育产业商会
05-15
5.14体育产业政策早报(第628期)
成都体育产业商会
05-13
成都体育产业协会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成都体育产业商会
技术支持:
协伴云|商协会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