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首部!进入全球前40!《哪吒2》冲!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统计,截至2月9日14时40分,“成都造”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含预售)超78.09亿,超越《星球大战:天行者崛起》票房成绩,成为首部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40的亚洲电影。一个成都团队的脑洞,制造了今年春节最惊喜的爆款。这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成都这座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蓬勃发展的影视产业,从幕后制作到市场表现,成都都成为了《哪吒2》不可或缺的“芯片”。上天入地,天马行空,人们为影片的想象力拍案叫绝。诞生了哪吒传说的巴蜀大地,自古不缺想象力——这里有高山大川,孕育出奇幻瑰丽的想象;这里有充满了生活智慧的人们,传承着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天堑变通途。“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这句影片中超燃的台词,不正是巴蜀大地的人们敢为人先,拼出美好生活的写照?今天,让我们思接千古,跟着哪吒,看看巴蜀先民的想象力有多奇,多美。Part 01.古蜀人的“脑洞”有多大?↑“太阳神鸟”金饰,金沙遗址博物馆藏先秦文学的两大高峰,一是《诗经》,一是《楚辞》。《诗经》贯穿着浓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人们讴歌爱情、记录时事、表达怨刺;楚辞则充满了奇崛的想象力,诗人遨游于宇宙,与神灵邂逅,以想象反观现实——这,就是古代南北文学的分野。南方青山绿水之间,滋养了层出不穷的传说,留下动人的故事。成都,亦南方。从上古时代起,成都平原的人们就善于想象。生活在这样一方沃野,被群山环抱、川泽滋养,古蜀人对所处的世界展开了想象。太阳为何每天照常升起?是不是有神鸟驮着它巡游四方?今天,在金沙遗址博物馆,还能看见这件精美的文物,它传神地凝练了先民们的想象力。↑结界兽电影《哪吒2》中,两只青铜结界兽十分可爱,也让三星堆再度出圈。它们的原型,来源于三星堆的青铜人头像和金面具。大耳朵、凸眼睛,古人用夸张的技巧,展现着非凡的想象力。2022年6月,三星堆3号坑发掘出一件特殊青铜器,造型十分罕见,其基本结构为上圆与下方的对应形式,体现天和地以及海陆空的三分空间;底部托举巨人,对应神话宇宙观中的海神(北方之神)禺强;而四大圆柱则象征表现支撑在天地间的四极。这,表明三星堆的先民已经对自己所处的空间之外展开了想象和探索,构筑出独特的宇宙观。↑三星堆青铜神树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与《山海经》中记载的神树造型十分类似。这带来一个问题——古蜀与《山海经》,究竟有何渊源?《山海经》中,关于古蜀的记载确实不少。《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 ,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明代杨升庵认为:“黑水广都,今之成都也。”另一位新都籍学者袁珂也称:“衡以地望,庶几近之。”“都广之野”或“广都之野”就是成都平原在先秦的代称。历代以来,人们对《山海经》究竟由何人所作一直争议不断。有人认为作者是大禹、伯益(《上山海经表》),有人认为作者来自印度(《山海经的研究》),还有人推论出作者应当是古巴比伦人(《屈原与九歌》)。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的推进,“山海经由蜀人所作”的观点也逐渐登上学术舞台。↑青铜神树上的太阳鸟。成都极美小分队 陶轲 摄1986年,三星堆出土了两株青铜神树。这两株青铜神树是《山海经》中“建木”与“若木”的象征,建木生长之处,正是“都广之野”。就这样,《山海经》以三星堆为链接,与成都平原走到了一起。古蜀人丰富的想象力,就这样被记录在典籍中。Part 02.想象力润泽成都千年↑图据视觉中国来成都,不能不来都江堰。从先秦以来,这座巍峨古堰已守护了成都平原两千多年。既然有水为患,那就“深淘滩、低作堰”,让滔滔江水成为泽被万方的不竭源泉——这,正是巴蜀之民创新精神的体现。除了脍炙人口的李冰故事,二郎神的传说也在这片土地上广为流传。在成都,还有这样一位与哪吒关系密切的人,那便是二郎神杨戬。传说,二郎神又称灌口二郎,他的老家就在都江堰。都江堰的二王庙,是祭祀李冰和二郎神的庙宇,这里供奉着二郎神像。传说中,岷江有恶龙作怪,洪水滔天,二郎神与恶龙搏斗,降伏了它,还这片土地以水旱从人、安居乐业。这个传说,与李冰治水的故事相呼应,映照出先民们与恶劣环境斗争,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从都江堰遥望青城山,青山绿水,孕育了美丽的传说。今年是蛇年,天选代言人白素贞的老家就在青城山,史籍中曾将蜀人称为“人首蛇身”之民,蛇在古文中也作“虫”,因此有学者认为,“蜀”其实就是蛇,或者蕴含蛇的因素,也就是说蛇是蜀人的图腾之一。↑川剧《白蛇传》中的青蛇与白蛇 图据都江堰发布传说,让成都的山水更有灵气,也融入了成都的一草一木、一街一巷中。在成都青羊区,有一条街道名为支矶石街,它与宽窄巷子只有一街之隔,与一块巨石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晋张华《博物志》里,讲述了一个海岛居民乘坐浮槎,往来于大海与银河之间的故事。到了明代,曹学佺著《蜀中广记》,故事变得更为丰满。传说汉武帝时,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今阿富汗北),在一条河的尽头,看见一个女子在织锦,她丈夫则牵着一头牛在吃草。张骞问这是什么地方,那女子指着旁边一块大石头说,把它运到成都去问大学问家严君平吧。张骞找到严君平,后者说:“怪不得去年我看星相,见有客星侵入牛郎星和织女星之间,原来是你坐船跑到天上的银河去了。”原来,那块有着一个浅窝的大石头,是织女拿来垫织机用的。↑成都支矶石街头的支矶石(复制品)图据成都市青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有专家认为,这个故事,能够体现蜀人对于空间和宇宙不羁的想象力,其实也是一篇科幻小说的雏形。在蜀人心中,天上的银河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乘船可以到达的——浮槎是古人的飞船,也是想象力之舟。蜀人观察星相,其实是从天文现象中获取信息。天上织女的支机石,到了人间,则变成了一块高约2米、宽0.8米的褐色石头,而大石半腰处的一圆锥形浅窝,则是用来置放织机机脚的——这种巧妙对应,幻化出了一种奇异的时空转换感。从身边的草木山川,到浩瀚的星宇,成都人的想象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化作今天我们仍能耳闻目睹的传说、文物。其中折射出的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历经千年,熠熠生辉。Part 03.陶俑的笑脸见证巴蜀人民的开朗乐观因为想象力、创造力旺盛,这片土地上的生活,从来不曾枯燥乏味。在成都博物馆展厅里,有一头“萌兽”最为抢眼——石犀,是成都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也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同时期最大的圆雕石刻,憨萌的外表让成都人亲切地称它为“萌牛牛”。李冰治水,打造了造福蜀人两千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根据《华阳国志》和《蜀王本纪》的记载,李冰作石犀五头,“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后转置犀牛二头:一在府市市桥门,今所谓石牛门是也;一在渊中。”如今唯一现身的这头石犀,与李冰治水、都江堰的修建有极大的关联。↑339天府熊猫塔旁边的新华桥的“同款”石犀或许在打造这件作品的时候,匠人并没有刻意去传达一种乐观的情绪,但今天在博物馆的橱窗前凝望它,仍能感到一种活灵活现的可爱。这,便是创造力带来的,穿越千年的美与快乐。有了想象,生活就有了希望,有了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仅孕育了巴蜀先民旺盛的想象力,更让这片土地的人们生来乐观。正如影片中的哪吒,大大咧咧,但也有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执拗与勇敢。生活在古蜀国腹心地带的蜀人,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自豪感,这是社会与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的现象,也从侧面印证了成都平原当时的富庶。今天,在博物馆,你仍能看到汉代陶俑穿越千年的微笑,一张张笑脸,是这里豁达开朗的鲜活例证。↑图据成都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历史学家霍巍曾经指出:“四川汉代的陶俑和中原出土的俑类相比,没有严格的身份等级特点……体现出活泼轻松、随性自然、略带诙谐的艺术风格。”或许,这就是天府之国的人们天性乐观的历史印证。微笑着的文物,静静伫立在橱窗内,告诉千年后的我们:唯有敢想,方能创造;唯有创造,方能令人称羡。一部《哪吒2》让成都的想象力再度引爆全网千载文明史背后是无数“哪吒”的披荆斩棘、开拓进取这座城,怎能不爱?推荐阅读>>○成都人快冲!第一波春花都开好啦!○事关公积金、医保等!今年底前全面完成→○成都最新招聘公告!策划/文案丨郑然 余小红综合成都方志、四川经济日报成都博物馆、方志四川等除署名外部分图据成都发布资料图片成都发布编辑 | 余小红点点在看,点点赞
2025-02-09 17: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