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息
Policy Information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压紧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有力有序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持续巩固拓展易地搬迁脱贫成果,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正在实现。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展现新时代新征程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新进展新成效,现推出“新时代新征程·易地搬迁后续发展观察”系列报道,供各地互学互鉴。
编者按
安徽潜山市:打造“20分钟就业圈” 带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潜山市建成集中安置点67个,共搬迁1960户6454人。“十四五”以来,潜山市坚持以就业为核心,积极打造“20分钟就业圈”,通过“建好平台、选好产业、做好服务、抓好创新”,有效解决安置点3256名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题,实现发展一批产业,留住一批人才,带动一批搬迁群众,为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筑牢了基础。
建好平台,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结合安置点空间分布和资源条件,大力推进安置点就业平台建设。一是建就业帮扶车间。通过整合乡村废弃旧厂房、旧校舍、旧村部、空置商铺等闲置资产进行再利用,建成就业帮扶车间59个,入驻加工型小微企业59家,织密“20分钟就业圈”。二是建就业帮扶基地。培育312家合作社、家庭农场、农特产加工厂为居家就业帮扶基地,并明确20家物业管理、家政服务、服装加工等适合脱贫人口就业的企业为就业帮扶基地,已吸纳脱贫人口就业420人。三是建就业政策平台。设立就业专项资金,做到“四个有补助”,即居家就业有补助(200元/月)、稳定就业有补助(200-300元/月)、参加培训有补助(50元/人/天)、转移就业有交通费补助(100-200元/人/年),充分调动群众主动就业、企业吸纳就业的积极性。
潜山市水吼镇水吼村甬安雨具就业帮扶车间吸纳搬迁群众就业
选好产业,让群众实现“田地间”就业
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的思路,优化安置点“就业圈”产业布局。一是“绿色农业”就业。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安置点周边建成茶叶、瓜蒌、蚕桑、油茶等产业基地20万亩,发展家庭农场120家、龙头企业40家,以产业带动、吸纳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辐射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二是“乡村旅游”就业。打造环天柱山、环潜水河旅游示范带,培育发展休闲度假、农业观光、采摘品尝、民俗体验、峡谷漂流等乡村旅游产品,让110名搬迁群众通过山场流转、务工就业吃上了“旅游饭”,年均增收1万元。三是“农村电商”就业。大力推进“电商下行、农产品上行”,实施乡村电商“五个一”工程,实现安置点附近电商服务网、物流配送网、光纤通讯网全覆盖。安置点及周边开设了“云峰人家”等网店50个,带动搬迁群众就业350人。四是“来料加工”就业。积极培育发展来料加工项目,搬迁群众既可到厂里加工,又可领材料回家里加工。目前,所有安置点附近均建有服装加工点,5个安置点附近建有饰品和劳保用品加工点,让安置点留守妇女和老人在家就有活干。
潜山市天柱山镇天寺村打造旅游产业链吸纳搬迁群众到菊花产业园就近就业
做好服务,让群众实现“带技能”就业
坚持“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实现“培训+就业”无缝对接。一是“送培训”上门。整合“20分钟就业圈”内家政服务、电子商务、新型农民等各类培训资源,为搬迁群众提升技能促就业。如,组织动员40岁以上的大龄妇女参加育婴员、保育员培训,并推荐至武汉、上海等地从事家政服务工作,人均月薪5000-10000元。二是“送招聘”上门。针对安置点群众就业难的“痛点”,每月举办1场以上招聘会,邀请就业帮扶车间、居家就业帮扶基地以及市内外企业与搬迁群众“一对一”对接,把岗位需求送到搬迁群众手中。三是“送岗位”上门。结合安置点实际和搬迁群众劳动能力,开发小区管理员、护林员、护路员、环卫工、护水员等公益岗位179个,让群众就近就业,实现“看家、养家”两不误。
抓好创新,让群众实现“随梦想”就业
随着“20分钟就业圈”内实体增多、要素集聚,撬动了一批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大学生下乡创业,带动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一是建设孵化基地。在安置点周边建成返乡农民工创业园2家,建设标准化厂房1.4万平方米,为创业者全部减免场租、水电、网络等各项费用,提供物流发货、技能培训、就业见习等服务,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创业,目前已有近50家小微创业实体入驻。二是引导返乡创业。2021年以来,安排3760万元创业扶持担保金,重点向搬迁群众倾斜,让创业者带着梦想放开手脚干。目前,已为912名个体创业者和2家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444万元、落实财政贴息411.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