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活动预告

News Center

协会动态

被「性污名化」的羽毛球,招谁惹谁了?
2024-11-21 20:00:00


文 / 张扬瑄
编 / 王帅


「在香港,不要轻易约人打羽毛球,容易被当成‘性暗示’。」


这句让内地网友一头雾水的提醒,是近段时间羽毛球在中国香港的真实处境。而这一切的源头,还要追溯到今年夏天。


8月份,香港教育局面向初中生推出《公民、经济与社会科》的新编教材,在「合乎情礼的亲密关系」单元中呼吁学生要发乎情止乎礼,避免上头越界。为此,课本还在模拟情境板块中贴心附上了解决方法——


「若与异性独处时出现生理反应,可以立即离开现场,或一起到运动场打羽毛球。」



教育局的本意是让有「性冲动」的未成年人通过适度运动发泄精力、释放情绪,但教材一经公布,随即引发热议,部分青年网友炮轰编撰者「思想太过时」「与社会脱节」。


被作为举例单独提出的羽毛球,也陷入了舆论漩涡。


「今晚打不打羽毛球?」

「FWB = Friends With Badminton」

「Badminton = Bed文凭」(粤语发音类似)


一时间,有关羽毛球的各种恶俗烂梗频繁涌现,外媒则纷纷以猎奇角度跟进报道。甚至连当地羽毛球选手也在社交媒体上推波助澜,为这场闹剧不断加码。


要知道,羽毛球运动常年位居「香港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前列。官方在关于未成年人性冲动处理的方法建议上直接关联羽毛球,自然容易让这项运动在网上被反复「鞭笞」。

但随着玩梗过火,人们开始察觉到背后隐藏的恶念。


被断章取义后,「羽毛球禁欲」成了孤立无援的蹩脚实例,更有一小撮别有用心者趁虚而入,以此为切口抨击香港的教育理念和社会制度,借机发泄心中不满,不放过任何一丝一毫狂吠的机会。


「热度」之下,羽毛球成了牺牲品。



到这里,事情还没完。


9月份,美国默沙东药厂香港分部(MSD HK)制作的预防HPV相关疾病的宣传海报,为了蹭热度竟然将羽毛球设计成让人san值掉光的「菜花」形状,球拍中部则赫然写着「HPV」的大字,令人作呕。


而在作为健康大使的香港顶流姜涛和影帝冯德伦的传播加持之下,这幅海报流传甚广——当「羽毛球成为性暗示」的话题还未在内地掀起波澜时,它成了为数不多率先被搬运到小红书上的素材。


震惊之余,正常的网友对如此的污名化通通表示不可理喻,还有不少羽球人瑟瑟发抖:「难道我以后买球拍还得保密发货?



这场掩饰在集体狂欢之下的「围剿」,无论对于羽毛球运动,还是对于热爱羽球的球迷而言,都是一场「造黄谣」式的无妄之灾。


试问,某些空空如也的大脑里到底充斥了多少「黄色废料」,才能利用如此低俗的恶趣味将羽毛球打造成「性」的符号?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报告,我国参与羽毛球运动的人口高达2.5亿,凭借显著的健身效果和强大的社交属性,它还获得了「体制内第一运动」的称号,堪称大众喜闻乐见的国民级体育项目。


但就是这样的运动,在香港竟然沦落到了被「性化」的地步。


通过挤占正常词汇来污名化一项体育运动,对转发者只是轻飘飘的玩梗行为,对外媒而言也不过是攫取流量顺便拉踩的趁手工具,但在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羽球领域,再小的涟漪也足以引发巨浪。


试想,如果某天搭伙打球变得羞于启齿,甚至需要着重解释「约球」并非「约炮」,那将是何等的荒谬与龌龊。


娱乐至死的年代,绝不能轻视语言之于意义的塑造力。


毕竟,当初谁也不会想到「奇葩」「三八」等词语,在如今被附加的贬义会远超本义。



一言可以兴废。


事实上,同为国民小球的乒乓球也曾遭遇飞来横祸。2015年春晚小品上,一句说错台词的「拒绝黄、拒绝赌、拒绝乒乓球」,就曾招致乒坛震动、舆情滔天。


虽然得益于各方及时的沟通解释,误会得以迅速澄清,但此事也足以证明,承载中国体育辉煌的运动从不该与黄赌毒绑定。


相较于「口误」,此次港圈的「性化羽球」现象更是掺杂了主观恶意的结果,值得引起警惕。


如果有人觉得积极健康的羽毛球形状是「性病的花菜」,那一定是ta脑子里长了「花菜」。


最后,再次强调我们的立场:


1、玩梗需适度;


2、羽毛球,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良好运动方式;


3、任何运动项目,都不应被无端污名化。


微信推送机制再改版,为防止走散,请将「体育产业生态圈」设为⭐星标,接收及时、优质的体育内容。


最新公告

成都体育产业协会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