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系列宣传文章 | 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 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多次强调要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0年11月14日,在南京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印发实施的《“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中首次将长江文化与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综合交通、区域协调、对外开放等重点任务并列起来,使长江文化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长江文化是一个兼具时间长度和空间广度的概念,历经绵延数千年冲刷洗礼和交融沉淀形成,以山水和人城为主要载体,反映长江特质和风貌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表现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产资料、劳动产品、规章制度和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
长江文化源远流长。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蕴藏着千年文脉。四川三星堆古遗址是“长江文明之源”,昭示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浙江的良渚古城遗址则进一步印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以及与之相生相伴的长江文明。
长江文化绚丽多彩。既有上游巴蜀文化、中游荆楚文化、下游吴越文化等地域古色,又有长江三峡、江西庐山、杭州西湖等山川秀色,还有红船、红岩、长征等革命红色,更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时代色彩,共同构成多元互动、兼容并包的价值体系。
长江文化博大精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集中展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长江孕育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奋斗精神,已经载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在秉承“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先进理念,倡导“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长江生态文化,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培根铸魂。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保护的是千年文脉,传承的是红色基因和伟大精神,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明和长江生态文化。通过以文化人,不断提升沿江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通过以文聚力,促进沿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创新驱动产业优化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高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进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二、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是长江文化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新时代长江文化注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理念,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的有机融合,注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近年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试点示范,长江生态文化在各地落地生根,城乡发展思路从大开发转向大保护,山水人城关系从紧张转为和谐。
上海祟明岛实行“生态立岛”,“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海岛特色”岛屿风貌初步形成。湖北武汉开展“四水共治”,家门口有了诗情画意的栖息地。重庆广阳岛精心打造“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展现“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江西九江打造百里长江“最美岸线”,沿江城市整体面貌大幅提升。湖南岳阳持续推进东风湖新区环境综合治理,家门口成为游玩、健身、赏景的网红打卡地。浙江丽水系统修复古村风貌,发展乡间客栈,传统民居的生命力和经济活力迸发。江西抚州壮大绿色经济,繁荣绿色文化,“治山理水、显山露水”工程初显成效。
从以上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长江文化对各地的经济活动已产生积极影响。新时代的长江文化不仅包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素养,也包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不屈不挠的长江奋斗精神,还包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先进价值观念。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长江文化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十四五”时期长江文化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十四五”时期,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应按照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的目标要求,系统谋划文化遗产、精神文明、生态文化、城乡风貌和文化产业等五个方面的任务举措。
(一)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对长江文化遗产来说,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坚决禁止破坏性开发、防止建设性破坏。保护并不是将其封闭起来、与世隔绝,而是要在保护中进行合理利用,发掘、诠释和丰富其价值,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化遗产焕发旺盛的生命力,这一方面有助于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另一方面也能让后人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少走弯路、更好前进。保护好长江文化遗产,必须摸清长江文化资源底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长江文化遗产基础数据库,绘制长江文化图谱,提升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能力,让文物、历史、文化“活”起来,会说话。
(二)让伟大精神“挺”起来。历史上长江沿线曾发生许多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形成了红船、井冈山、长征、遵义会议、大别山、九八抗洪、抗疫、脱贫攻坚等长江伟大奋斗精神,铸成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顽强拼搏、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精神品格。弘扬好长江伟大奋斗精神,必须与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怀,引导继承发扬优良革命传统,推动长江伟大奋斗精神转化为先进社会生产力,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三)让生态文化“富”起来。五年来,长江生态文化在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推广,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试点示范区得到有效实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并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先进文化理念,成为提升长江文化影响力的核心价值观念。弘扬好长江生态文化,必须以生态产品价值观念为准则,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实现机制,让生态产品有价值,让生态文化有价值,实现生态美与经济强、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四)让城乡风貌“美”起来。城市和乡村是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城乡建设绝不只是一个经济行为,同时也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自然保护的意识。长江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是山水人城和谐交融的文化,把长江文化融入城乡建设,要求坚决摒弃急功近利和大拆大建的做法,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同时,因势利导发挥自然山水和江湖资源优势,提取徽派建筑、江南民居、海派建筑、川西民居、书院建筑等流派建筑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合到现代城乡的布局和建设中,打造具有长江特色的建筑风格,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绣出城市魅力和乡村韵味。
(五)让文化产业“亮”起来。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与产业相结合,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是弘扬长江文化的有效路径。文化产业既是绿色产业,也是朝阳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必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文化与科技深度结合,是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延伸文化产业链、聚集大量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文化和旅游、文化和制造业、文化和服务业等“文化+”模式也正在成为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将为长江经济带打造文化廊道、统筹推进长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地支撑。(罗蓉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部副主任 副研究员)
2021-12-31 19: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