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田径搬上街头:一位一线赛事人的行与思 | 上场
近日,由橙光线联合ECO氪体共同发起的《2022全国体育赛事管理人员调研》正式发布,调研旨在了解中国赛事领域不同身份从业者的生存及发展情况,站在个体视角审视行业发展。后续,ECO氪体将对此《调研》进行解读。此外,ECO氪体旗下「体育圈人」会持续对话赛事从业者,谈一谈个人成长、经验分享,以及心得体会。本期嘉宾: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奥方体育高级项目经理——葛明韡(wei)。对话整理 / Regina
编辑 / 郭媛钰 付能量
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三次转变:体育生 志愿者 赛事人
从小,葛明韡就热爱跑步,通过不断的日常训练,他逐渐成为了一名体育特长生。相比于进入体育院校,当时的他选择以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份,升入北京科技大学。
大学期间,他既是学生,又是路跑赛事的参与者。彼时,马拉松不像如今一样火爆,一签难求:「当时的马拉松,还是相对简单的。能够参加北京半程马拉松,体验了一次在家门口跑步的感觉,真的很不一样。」
那个时候,互联网不怎么发达,了解赛事的渠道非常少。因此,葛明韡在上大学时,甚至都不知道,能有一个公司是专门组织赛事的,再加上他的专业与体育无关,所以对赛事的组织策划并不了解,更别提从事这个行业。
注:高水平运动员,体育特招。虽然通过体育升入大学,但就读的专业,会更加偏向于经济类、管理类或者法学类。
因为这次参赛,葛明韡心中埋下了一个模糊的认知。这个领域,有很多自己能够去做得事情。如何把热爱转变为工作?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多多接触,哪怕是当志愿者,哪怕只能给圈内的前辈打打杂。
抓住一切与赛事、行业人士接触的机会,慢慢在身边形成了更加垂直的圈子,获取行业信息。大三、大四时,在了解到类似于「爱燃烧」之类的平台后,他接触到了更多的比赛。
葛明韡的认知也在接触赛事的过程中不断建立:「其实赛事行业,远比老百姓们想象的更加繁荣,更何况有那么多种不同的运动。」
最初,他接触到的就是八百流沙(玄奘之路八百流沙极限赛)。葛明韡在公众号看到了志愿者招募信息,恰好有一个和自身条件契合的岗位,于是就报名参加,这是他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参与到赛事工作。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他主要负责摄影工作,但同时,他也会在空余时间协助其他工作的开展。除了认识志愿者,更是结交了许多户外运动、赛事爱好者。也通过「橙光线」系统地学习了赛事行业的知识。
至于为什么要坚定的选择赛事领域,他有自己的想法。作为学生运动员,葛明韡坦言:「大众对体育特长生这个概念,或者说对孩子练体育是存在偏见的,不那么认可。所以,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就有一个想法——怎样才能改变大家对体育特长生的刻板印象?」
他从自身的感受和角度出发思考:
第一,其实,很多体育特长生是可以兼顾好学习和运动专项这两件事的。第二,体育让学生成为受益人,能够获得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的信心、能力、意识等各个方面。
当认识到了体育对人成长的积极影响,葛明韡想让更多人关注赛事,参与赛事,改变大众对体育的刻板印象。
站在赛事策划者和服务者的视角看待体育:「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或者参与到赛事中是非常重要的。换句话说,我现在所做的,给了我一个机会去落实学生时代的想法。」
夹缝中生存,沉淀中扎根
过去几年,没有任何一个体育赛事能够独善其身,葛明韡认为:「赛事本身最大的特殊,就在于筹备周期。越大型的比赛,筹备期越长,所以,疫情的反复和相关政策的变化,会对赛程安排和工作推进造成直接的影响。」
前一天比赛可能还能办,第二天就办不成。对于很多赛事组织者来说,如果在筹备期阶段,不能灵活地调整和应对,那就只能选择放弃。
根据橙光线和ECO氪体联合发起的《2022全国体育赛事管理人员调研》显示:2020年到2022年期间,被调研者所在机构业务方向进行转型的占60.6%,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作为一个普通人,疫情狂潮袭来时,首要考虑的肯定是生存。但就葛明韡而言,他从未产生过放弃或者转行的想法。
不论是个人,公司领导层还是整个团队都在积极寻找可能举办赛事的机会和场地。比较幸运的是,虽然也经历了很多波折,但原有目标和任务都基本完成。
葛明韡所在的奥方体育,从2015年开始运营由中国田协创建的「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CAST)」。赛事在城市著名的商圈或名胜古迹中落地,搭建符合国际标准的田径比赛场地,邀请中国甚至世界的顶级运动员在街头比拼。
观众无需坐在高高的看台上,而是零距离地感受田径的速度与力量。「疫情让比赛的各种计划一变再变,整体成本也相对上升,同时,赛期被迫延后。在不能完全确定可行性的情况下,比赛只能延期。」葛明韡说到。
「2020年的第一场比赛在八月份才开展,相比往年推迟了3-4个月。因为我们的赛事不像马拉松——一年只有一场,而且很看时间,所以我觉得能把比赛办下来就是运气不错,在各方的支持下,赛事最终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在中国,绝大部分的赛事都要依托政府支持。每场比赛前,赛事团队都需要和政府报备沟通,比如举办时间、场地、人数等等。疫情时期,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更为重要,政府和赛事组织者最先要保证的,一定是人民的安全。
但不可控的因素势必会给赛事举办带来影响——招募多少运动员?是否需要观众?物料还需不需要下单?这些本该在筹备阶段确定的事宜,在疫情背景下都变得悬而未决。
「好在,当时全国的态势相对稳定。那段时间,我们会根据城市的办赛需求,加入我们自身的考量,对赛事进行再规划。我们不停找城市沟通协调,竭尽全力帮助赛事在困难中求生存。」
「但要说对我们最大的挑战,我觉得比起赛事举办,更需要努力的是如何让大家像热爱马拉松一样,热爱这些场地田径项目。」
在街头举办田径赛事是国际田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上任时提出的,目的是为了让田径这个古老悠久的运动更加时尚年轻、与时俱进。相比于大众参与型赛事,CAST更多是一种体育竞演,除了核心的专业赛事组织之外,如何给观众带来全方位视听体验,同样是赛事团队重要的工作。
换句话说,在既要满足防疫要求,又要达成办赛目标的情况下,赛事组织者们做出了一些「断舍离」。而短视频直播的形式,恰好为大众爱好者的观赛提供了新的平台。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这是赛事从业者工作中的第一要义。
「赛事的顺利举办,离不开田协领导们的大力支持。最终,我们举办了一场又一场小型精品赛事,这种形式能让属地政府、赞助商、赛事参与者都感到开心。其实这也说明,疫情变相让我们获得了打磨赛事的机会。」
一方面,在办赛的过程中,他梳理了主管政府、赞助商、参赛者等团体和赛事主办方之间的关系。这些梳理结果让他在之后处理相关合作事宜时更有把握,考虑得也更加周全。
「之前一直忙于办赛,由于精力不足,具体到赛事的细节提升方面,其实我并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更多可能的形式,也没功夫做更多新的尝试。」
此外,由于疫情让很多赛事没有办法正常举办,少数赛事反而成为了稀缺资源。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在此期间更上一层楼,为更多项目,更多年轻运动员们提供检验自身竞技状态、证明自身竞技水平的机会。
「在陪伴赛事成长的过程中,我对赛事也有了新的认知,能拿出时间和精力不断优化、调整比赛及周边。变化最大的就是网络直播,我们通过网络直播平台,让更多热爱赛事的人在线上、在云端完成了参与,获得满足感。」
这也是CAST在疫情时期,依旧能焕发生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机遇和挑战,赛事人需要更多思考
谈及赛事复苏,葛明韡认为,虽然近几周马拉松如火如荼,CBA和中超也恢复了现场观赛,但要完全恢复到疫情之前,还需要一个过程。
体育赛事与社会经济是相互紧密关联的,体育赛事既能一定程度上反应社会经济水平,同时还能提振人们对于社会经济加快复苏的信心,同时,社会经济的复苏也能将更多的资金注入体育行业。
延伸阅读:《体育赛事再迎黄金时代?我们与魏江雷聊了聊如何「掘金」》
因此赛事可以分为两种来看待,目前率先恢复的众多马拉松以及CBA、中超的现场观赛,其实都属于帮助民众恢复信心,提振士气的重要部分,也是经济活力复苏的重要体现。
而曾经遍地开花的小众赛事和资本投入的品牌赛事,需要随着社会整体状态的慢慢回归,才有可能逐渐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态势,这个过程的进展速度难以预估。
当然,我们还应该从国际视角进行一些观察,今年已知最重要的两个国际赛事就是成都的大运会和杭州的亚运会,这将是国际赛事在我国境内逐步恢复的重要信号,值得关注。
其次,这几年各行各业都在往线上发展,人们的大量时间被转移到互联网上,生活里的空闲时间被短视频、碎片化的东西占据。同时线下的活动也愈加丰富,不论是演唱会、脱口秀、艺术展、跨地区出游都成为了大众的多元选择。
怎样把大家的注意力「请」回来,让大家重新回到赛场,回到体育馆也是赛事人要思考的问题。对于体育赛事来说,现场的亲身体验或氛围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他坚信,真的热爱的人,兜兜转转,最后也一定会回来。
「大众参与型的赛事,可能没办法直接回到三年之前的水平,但因为反弹的力量会更大一些,我相信还是会重新火热起来。」
网络直播等形式,会对体育赛事的发展和商业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未来能够充分利用技术优势,与体育赛事进行有机结合,是否能够催生不同形式观赛和参与方式?
打破传统的赛事参与形式,通过新渠道、新形式吸引更多爱好者参与进来,实现良性循环。体育行业以人为本,只有让更多新人参与进来,从业者才能把行业再次推动起来。
疫情后,葛明韡最大的感受是,在筹备一场赛事时,需要考虑满足更多需求,比如有些赛事是赞商想办,有些则是政府想办。那为什么说在疫情的时候有些赛事办不了,实际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需求」。
他认为,疫情之后,赛事从业者应该更多去拓展这种需求的存在,或者说是「创造需求」。比如为媒体创造报道赛事的需求,为运动员创造参赛的需求等等,再用需求来引导赛事生产,打开办赛的思路。
不论这些思考是否可行,不论这些前瞻性的探索是否能够实现,但这些「摸着石头过河」的事,总得有人去做。而现阶段的中国体育,确实需要更多勇于「下水」的人。
「希望能够让大家真正能够意识到运动的好处。有机会的话,我还是希望能够搭建一个平台,让真正热爱或者喜欢运动的人,从中获得他们想获得的东西,让那些把运动作为人生选择的人,从中获益,帮助他们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上场》,是由「体育圈人」和「体育圈招聘」共同推出的体育人物纪实栏目。致力于挖掘体育领域有潜力的青年、从业者,记录并陪伴体育圈人的成长,最终汇聚成一股改变体育世界的力量。
体育圈人交流群为加强体育行业的交流,ECO氪体专门打造「体育圈人交流群」,入群需备注「姓名/昵称-公司/学校-职位/专业」。目前,「体育圈人交流群」覆盖多平台,全网人数超过8000+人,学生和从业者都可加入!
2023-04-15 21: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