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茶叶链条 催生产业蝶变——四川省峨眉山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经验
【示范园概况】峨眉山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分为西北部、东部、南部3个区块,涉及双福镇、符溪镇、高桥镇等9个镇乡,总面积260平方公里,示范园总人口7.36万人,以茶叶种植、加工为主导产业,融合茶叶销售、乡村旅游、工业旅游、采摘体验、茶产品开发为一体,是延伸农业产业链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示范园内茶叶种植面积23万亩,茶叶加工企业456家,2020年示范园总产值达182.8亿元,推动峨眉山市成为四川茶叶十强县、千亿川茶核心区。
峨眉山茶“始于西周,发乎于秦汉,盛名唐宋”,近年来,峨眉山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始终坚持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着力打通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茶产业链,不断建设优质茶业基地,延伸茶产业链条,完善营销体系,全力塑造品牌,融合一二三产业态,形成“园区+产业+旅游+文化”的成熟园区模式,全茶产业链条已经成熟。实现示范园内农户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6741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7.6%,走出了一条可复制的农户增收之路。
示范园内茶旅融合基地壮丽全貌
一、主要亮点
(一)全链条布局茶产业
一是建强优质基地。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聘请陈宗懋院士等30余名专家成立园区专家委员会,建成园区研发中心,科学划分园区“一核一轴三片”区域布局,实施茶叶种植“散改聚”“劣改优”工程,茶园面积2年内从19万亩增至23万亩,亩均产量提高1.5倍,年产鲜叶9万吨,园区标准化生产比重和适度规模经营率分别达到85.7%和86.9%。二是延伸加工链条。投入3000万元助推园区内456家加工企业改造升级、扩能增产,培育“登尧茶机”成为行业前三,建成国内一流产业加工生产线3条,茶叶加工率从70%提高到100%,年加工干茶2.6万吨、加工增值35%,峨眉山境内农夫山泉开发的茶饮料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三是完善营销体系。积极构建“线下+线上”交易平台,建成大西南茶叶市场,每年举办“春茶交易会”“茶博会”,2020年总签约额达205亿元。依托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与天猫、京东等平台开展线上深度合作,设立特色馆、直营店等,园区村级电商覆盖率达95%,线上交易额比创建初期增长275%,形成“立足大西南、走向全中国、销售上百亿”的营销大格局,茶叶远销非洲、东南亚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国外市场占有率达40%。
(二)全环节塑造茶品牌
一是区域品牌打底。始终坚守匠心品质,维护“峨眉茶尤好,异于天下”的美誉,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力打造绿茶为核心,红茶、花茶、黑茶、白茶为支撑的“一核多元”产品体系,“峨眉山茶”区域品牌价值32.4亿元,居全国十六、四川第二,入选全国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二是企业品牌引领。出台21项扶持政策,对企业商标注册、品牌提升进行奖补,推动新注册商标54个,形成竹叶青、仙芝竹尖、峨眉雪芽三大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其中竹叶青公司连续11年稳居中国高端绿茶市场占有率第一,入选“四川名片”。三是新生品牌争鸣。用活全省唯一“金融支持新消费领域发展试点”政策,协调7家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茶叶贷”等信贷产品,撬动社会资本3.5亿元支持新生茶企发展,推动200余家茶企培育新生品牌近千个,榜上有名、三父子等6家茶企年销售超过5000万元,成为行业新锐。
(三)全领域推动茶融合
一是“园区+文化”。融入茶文化对园区内民居进行风貌提升,建成茶文化展示中心,举办茶文化培训班210余期,培养茶艺传承人20余名,将茶文化、茶体验、茶之味融为一体,开发“禅芯”茶文化系列“伴手礼”,推动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礼品,带动就业3700余人。二是“园区+旅游”。制定《产业园茶旅融合实施规划》等10余个专项规划,大力推进园区公园化、景观化改造,打造“七彩茶枫”“特色茶果”等茶旅融合示范点8个,推出5条精品茶旅路线,按4A级景区标准建设“嘉峨茶谷”,引入国企进行运营维护,串珠成链形成园区百里茶旅融合长廊,“峨眉问茶·万年祈福”成为全国精品茶旅线路,2019年园区入选“中国美丽茶园”。三是“园区+产业”。围绕“一杯茶”产业布局,构建企业、农户等多方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产业园内农户聚焦茶产业、发展茶旅游,催生茶家乐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年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
二、特色政策举措
(一)高标准规划支撑引领示范园科学布局
园区从建设初期就坚持以规划夯基、以规划为“纲”,做到谋定后动、遵循发展规律,增强了助农奔小康的带动力和持续竞争力。一是树牢科学理念。科学确立“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总体思路,以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最高准则,在充分尊重资源景观完整性、原真性、生态性前提下,坚持合理适度开发,找准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让园区发展既跟得上现代化节奏,又看得见“乡愁”的影子。二是精准功能定位。针对区域不同地理特点,划分出“一核、一轴、三片”,即一个现代资源要素集聚核心区,188公里产业环线,东部、西北部和南部三个茶叶主产区,实现局部差异化功能定位。同步配套制定茶旅融合等10余个专项规划,为区块量身定制发展“组合拳”。三是确保刚性执行。为把蓝图“一绘到底”,园区成立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及时解决规划建设中的问题障碍。同时,将规划执行纳入目标绩效管理,定期督促检查。
(二)多渠道资金支撑激活示范园生命力
通过以政府投资为支点,创新资本金投入、政策奖补、贷款贴息等方式,以小投入换来大资本汇聚,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活力。一是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园区整合中央资金1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3.3亿元,以及交通、农业农村、水务、文旅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9.1亿元,全部用于强基扩容。二是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以财政资金的高效聚合使用为引领,撬动社会资本接续投入,形成拉动效应。对于1000万元中央奖补资金,园区将30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200万元用于折股量化,500万元用于设立风险保障金,以此拉动社会投资1亿元;高效整合使用各类道路改造资金7.6亿元,带动社会基建投资13亿元,充分发挥出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吸引社会资本投入16.3亿元。三是引导群众以劳代资。当地群众投工投劳、以劳代资,不仅降低园区建设成本,也带动示范园建设期间新增近2万名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三)高水平技术支撑增强示范园持续竞争力
园区始终注重创新引领,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茶农节本增收,科技助农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一是注重技术研发。园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设园区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茶叶机械重点实验室,获发明专利4项、相关专利40项,科研经费投入较创建初期增长4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二是注重技术应用。园区通过搭建“技术创新与推广同步”平台,构建“科研院所+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30个农技小组常年巡回服务域内78个行政村,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实现茶园亩均节约成本500元以上。三是注重技术培训。采取一站式、订单式培训服务,聘请技术专家深入现场对茶农进行指导,同时针对共性技术瓶颈举办专场培训会,全覆盖“强基提能”。近3年来园区举办技术专场培训会210余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200人、科技示范户1200户。
(四)全领域市场支撑助推示范园产值提升
园区坚持对内抓产业、对外拓市场,深耕专业市场,让茶叶不仅有品相、有卖相,还要卖得出、卖得好。对峨眉大西南茶业市场进行全方位改造升级,突出茶叶交易、集散、流通功能,打造专业化、一体化茶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后,大西南茶叶市场入驻茶商100余家、1万余人,分别较建设初期增长1.5倍和2.3倍,年交易额超过百亿元,成为全国闻名的茶交易市场。实施品牌营销、会展营销等战略,建成峨眉山国际茶博中心,每年举办“峨眉山春茶交易会”“中国茶乡·峨眉山国际茶文化博览交易会”,峨眉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32.5亿元。
三、经验启示
峨眉山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不仅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国字号”创建任务,也让当地居民切身感受到园区发展带来的“实惠”。用本地茶农的话说:“不仅家乡变得更美了,自己的腰包也鼓了,在家种茶有了甜头,生活也有了盼头!”从园区建设发展中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一)必须始终坚持示范园区“富民”的使命
农民始终是园区发展主体,农民强则园区强,农民富则园区富。示范园正是紧紧围绕富农、强农、惠农,做到发展思路围绕农民想、生产要素资源围绕农民配、各项管理服务围绕农民转,处处体现出以农为本。园区建设初期,即明确不搞大拆大建,为当地农民充分预留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尊重农民意愿,宜留则留、宜聚则聚,不搞“集体上楼”“定向安置”,让农民充分享有自主权、决定权。园区不仅100%保留村民原有住房权益和住房用地,也100%保留农民的承包自种茶园,自种茶园面积至今占到茶园总面积的七成。为维护自种茶农收益,出台配套优惠政策,本着自愿原则,对茶农自种茶叶原料以略高于市场价优先收购,强化兜底保障,有效激发茶农种茶积极性,推动茶农更加积极地融入园区、反哺园区,形成良性发展闭环。园区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强农富农惠农,群众才会逐渐认可园区、亲身参与园区建设,为园区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二)必须始终坚持示范园区市场化的方向
立足自身优势与对接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把营销重点放在茶叶中高端市场,一方面,练好内功,做好茶品质文章;另一方面,积极开拓线上线下市场,做强专业市场,最大限度地释放市场效应,获得经济效益。园区旗下竹叶青、论道、峨眉雪芽、峨眉山有机茶等20多个茶品牌享誉国内外,其中“竹叶青”更是位列全国茶企前三名,成为茶叶生产领军企业。
(三)必须始终坚持示范园区的利益联结
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是联结园区发展的“有机生命体”。园区发展在于通过利益联结,调动有限资源,实现农户和企业等主体的优势互补。综合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家庭农场+农户”等形式,让农户从产业链条各环节享受到更多收益,对农户的带动具有根本性和可持续性。
2021-12-24 10:54:11